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咏物类·以清虚之笔摹富艳之题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释义

咏物类·以清虚之笔摹富艳之题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咏物类·以清虚之笔摹富艳之题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以清虚之笔摹富艳之题,感慨沉至。(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四)

【词例】

水 龙 吟

牡 丹

王沂孙

晓寒慵揭珠帘,牡丹院落花开未? 玉阑干畔,柳丝一把,和风半倚。国色微酣,天香乍染,扶春不起。自真妃舞罢,谪仙赋后,繁华梦、如流水。池馆家家芳事,记当时,买栽无地。争如一朵,幽人独对,水边竹际。把酒花前,剩拼醉了,醒来还醉。怕洛中、春色匆匆,又入杜鹃声里。

【解析】牡丹花大色艳香浓,素有国色、天香之誉,号称花王。在唐代曾因君王所好,遂令倾国倾城买栽观赏。由唐代诗人刘禹锡 《赏牡丹二首》: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可见盛况之一斑。故咏牡丹向称“富艳之题”。王沂孙生当宋末,亲历亡国破家的陵谷之变,痛感今昔盛衰之悲。以这样的经历和心境,吟咏的牡丹虽是富艳之题,但其感发的焦点,势必不在花中,而在花外; 不在形貌,而在神韵。因此,此词是以化实为虚,化富艳为苍凉的清虚之笔,寄托词人感慨沉至的今昔盛衰之痛。

发端五句,以侧笔写牡丹院落初春清晨微风轻寒的清寂情景。落笔即有寂寥之感,与牡丹惯常的大红大紫盛况相左,带着浓重的词人意绪色彩。“国色”三句,正面写牡丹,化用前人形容牡丹的成句,并加以 “微酣”“乍染”之改变,以突出 “扶春不起”的寥落——牡丹含苞未放之情景。“自真妃”三句笔致陡转,以翻笔从空处落笔,表明含苞未放的牡丹引发词人的不是充满希望的期待,而是跌宕顿挫的今昔盛衰之痛。真妃对花起舞,李白奉旨赋诗,向来是象征人花两盛的太平盛世的典事,词人在以 “自……舞罢……赋后”的翻笔反盛为衰、化昔为今之后,紧接着以 “繁华梦、如流水”一笔扫空,极直极拙,却又极深极重地表达出词人的盛衰亡国之痛。正是由于运用了这种反盛为衰、置今昔盛衰于尺幅之间、跌宕顿挫的翻笔,使词人得以以弃形取神、摄魂夺魄的清虚之致,不着牡丹形色一语、而尽得风流,获得感慨沉至的审美感发效果。下片“池馆”至“水边竹际”,紧承“繁华梦”,写当日太平盛世趋时者若鹜而清操独托的幽人不屑与之为伍,独对一朵的情景,暗寓也只有深察时世的幽人,在盛衰顿变的今日,因花感发故国之思,与醉生梦死者绝然不同。呼应上片今昔盛衰的沉至感慨,并暗点词人幽人隐居的身份。结句“怕春色匆匆,又入杜鹃声里”(因杜鹃声起而花落春尽,故有此语),牡丹虽未开放,但词人却已深忧眼前待放的牡丹,好景难长,寓托词人身处异族统治者铁蹄下,忧心忡忡,如履薄冰,唇亡齿寒之惧。

这种咏物取神,从空处落笔,以清空之致寓骚雅之情的手法,是王沂孙等宋末词人最为推崇、常用的手法,在张炎《词源》里被反复标举。这种手法,是由以苏轼为代表的文士词人以诗为词所致,又由姜夔发扬光大,成为词人借咏物寓怀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段。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0/6 22:5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