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华清引 感旧》·苏轼
苏轼
平时十月幸兰汤,玉甃琼梁。五家车马如水,珠玑满路旁。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至今清夜月,依前过缭墙。
苏轼26岁(公元1062年,宋仁宗嘉祐七年)任凤翔府签判(府官的助手)。这首词大约是由京城汴梁去凤翔途经骊山时作的。
这首词题为“感旧”,即有感于历史事件而生发的感慨。上片写杨贵妃赴华清池时车水马龙的情景,暗斥唐明皇(玄宗)宠爱贵妃以及天宝年间生活的荒淫奢侈。下片写安史之乱后华清池人去楼空的凄凉寂寞。全词贯穿了一种抨击权贵、讽喻朝政的批判精神。
上片中“兰汤”指华清池,池在华清宫内。每年冬季玄宗与杨贵妃来此休憩作乐,故曰: “十月幸兰汤。”帝王出行暂住为“巡幸”。“玉甃琼梁”四字写出了华清池与华清宫的富丽豪华。“甃” (zhou),聚砖修井,此处指玉砌的浴池。琼梁指精致华美的浴池的隔梁。
下片开首一句就点明安史之乱的发生以及乱后截然不同的环境气氛。白居易《长恨歌》云: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正因为有着这样形象上的共知的根据,因而“翠华一去”四字就把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弃都逃亡、流徙川蜀的史实全部概括无遗。“方床”乃正方形的床,即双人床,“掩方床”特用一个“掩”字,就写出明皇与贵妃一去,方床便成虚设了。“至今”二字更拉开了一个遥远的时间跨度,清夜明月跟从前一样从华清宫畔的缭墙上照了过来,使人于感旧中不胜惆怅,孕含了应以往事为鉴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