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称别名
官称别名
【原文】
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今漫疏于此,以示子侄之未能尽知者。太尉为掌武,司徒为五教,司空为空土,侍中为大貂,散骑常侍为小貂,御史大夫为亚台、为亚相、为司宪,中丞为独坐、为中宪,侍御史为端公、南床、横榻、杂端,又曰脆梨,殿中为副端,又曰开口椒,监察为合口椒,谏议为大坡、大谏,补闭今司谏。为中谏,又曰补衮,拾遗今正言。为小谏,又曰遗公,给事郎为夕郎、夕拜,知制浩为三字,起居郎为左螭,舍人为右螭,又并为修注,吏部尚书为大天,礼部为大仪,兵部为大戎,刑部为大秋,工部为大起,吏部郎为小选、为省眼,考功、度支为振行,礼部为小仪、为南省舍人,今曰南宫,刑部为小秋,祠部为冰柄。厅,比部为比盘,又曰昆脚皆头,屯田为田曹,水部为水曹,诸部郎通曰哀乌、依乌,太常卿为乐卿,少卿为少常、奉常,光禄为饱卿,鸿胪为客卿、睡卿,司农为走卿,大理为棘卿,评事为廷平,将作监为大匠,少监为少匠,秘书监为大蓬,少监为少蓬,左右司为都公,太子庶子为宫相,宰相呼为堂老,两省相呼为阁老,尚书丞郎为曹长,御史、拾遗为院长。下至县令曰明府,丞曰赞府、赞公,尉曰少府、少公、少仙,此已见前《笔》。
【译文】
唐朝的人喜欢用其他名称来称呼官职,今天我随意粗略的记述在这里,来展示给子侄中那些没有完全掌握这方面知识的人。太尉称掌武,司徒称五教,司空称空土,侍中称大貂,散骑常侍称小貂,御史大夫称亚台、亚相、司宪,中丞称独坐、中宪,侍御史称端公、南床、横榻、杂端,还称脆梨,殿中称副端,又称开口椒,监察称合口椒,谏议称为大坡、大谏,补阙称中谏,又称补衮,拾遗称小谏,又称遗公,给事郎称夕郎、夕拜,知制诰称三字,起居郎称左螭,舍人称右螭,二者并称为修注,吏部尚书称大王,礼部尚书称大仪,兵部尚书称大戎,刑部尚书称大秋,工部尚书称大起。吏部郎称小选、省眼,考功、度支称振行,礼部侍郎称小仪、南省舍人,现在称南宫,刑部侍郎称小秋,祠部郎称冰厅,比部称比盘,又称昆脚皆头,屯田称田曹,水部称水曹,诸部郎又通称哀乌、依乌。太常卿称为乐卿,少卿称少常、奉常,光禄称饱卿,鸿胪称客卿、睡卿,司农称走卿,大理称棘卿,评事称廷平,将作监称大匠,少监称少匠,秘书监称大蓬,少监称少蓬,左右司称都公,太子庶子称宫相,宰相称为堂老,两省互称为阁老,尚书丞郎称曹长,御史、拾遗称院长。地方上县令称明府,县丞称赞府、赞公,县尉称少府、少公、少仙,这些我已经在在前面的《笔》中已记述过。
【评析】
本文介绍唐代官制的别称,使子侄中学问不够的人可以学到知识。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个词一般特指我国古代的官职设置制度,其内容包括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品级地位等。研究历史有四把“钥匙”——目录、年代、地理、职官。其中职官最难掌握,其中难之又难的是“职官别名”。撰文与言谈之中涉及正式官称时换用它称,汉人己开风气之先。到唐代,撰制诏、作诗文、草书牍、写笔记,雅好用别名代称正式官衔、官名,渐成风气,就是作者讲述的情况。此风一长,愈演愈烈,自宋及元明清,职官别称派生繁衍之多,实难胜记;使用面之广,可谓无处不及。汉代《独断》,明代《表异志》、《事物异名》、《雅俗故事读本》,清代《事物异名录》、《称谓录》、《正音撮要》等书,都有专门篇幅收录职官别名。现代龚延明教授所着《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收录了上起三代、下迄清末我国历代王朝国家管理机构正式官名的各种简称、总名和别称,共计9400余条。官员别称中,除了附庸风雅或使用古代官名外,还有一些通俗却可笑。比如将县令称为“父母”,意为作为最基层官员的县令要爱民如子。谁知到了清代,比县令高一级的知府被称为“老公祖”,也就是百姓的祖父,就殊为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