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古文·扁鹊见蔡桓公》鉴赏
释义

《古文·扁鹊见蔡桓公》鉴赏

古文·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1),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2),不治将恐深(3)。”桓侯曰: “寡人(4)无疾。”扁鹊出,桓侯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5) ! ”居十日(6),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肌肤(7),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8)。扁鹊出,桓侯又不悦(9)。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10)。桓侯故(11)使人问之,扁鹊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12); 在肌肤,针石(13)之所及也; 在肠胃,火齐(14)之所及也;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15)。今在骨髓,臣是以(16)无请(17)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18)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注释〕(1)有间: 有一会儿。(2)腠(cou)理: 皮肤部分。(3) 将恐: 恐怕要。深: 甚,厉害。(4)寡人: 古代诸侯对自己的谦称。(5)好.喜欢。不病: 没有病。以为: 以之为。(6)居: 止,停。(7)肌肤:肌肉。(8)应(ying): 答应,理睬。(9)悦(yue): 高兴。(10)还:同 “旋” ,回转,掉转。(11)故: 特意。(12)汤: 同 “烫” ,用热水焐。熨: 用药物热敷。(13)针石: 金属针和石头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14)火齐(ji): 火齐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 同“剂” 。(15)司命: 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属: 管。奈何: 怎么办,怎么样。(16)是以: 就是 “以是” ,因此。(17)无请: 不问,意思是不再说话。请: 问。(18)索: 寻找。

〔鉴赏〕 《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子·喻老》篇是韩非用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来阐发《老子》思想的哲学文章。“喻” 指的是用具体事例来说明抽象道理的一种方法。在《喻老》篇中,韩非将《老子》哲学中的一些命题注入了新的内容,克服了原有的消极玄虚的唯心主义糟粕,改造并发展了其中的朴素辩证法,同时还把现实斗争中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使之具有普遍意义。韩非在阐发《老子》第六十三章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哲学命题时,提出了 “欲制物于其细” 的观点。接着,他又引用了一些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来说明这一观点。《扁鹊见蔡桓公》就是其中的一则。《扁鹊见蔡桓公》以二百字的篇幅,分为五个层次叙述了一个结构完整而意味隽永的故事。从“扁鹊见蔡桓公” 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为第一层,是故事的发生,写扁鹊指出蔡桓公有病,但桓公却怀疑扁鹊此说的用心。“扁鹊见蔡桓公” 一句,交代了故事中的两个人物。扁鹊,古代名医,姓秦名越人,又称卢医,鄚县(位于今河北省任丘县)人,由于医术高明, 人们就用传说中黄帝时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蔡桓公,即下文的桓侯,名封人,蔡国国君,公元前714年至前695年在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引此事时作齐桓侯,与《韩非子》异)。扁鹊指出桓侯有病并非凭空妄说,“立有间”一句表明了医师对病人有过一个观察容貌气色而后诊断的过程。此时桓侯的病症尚在表皮,只须药物热敷即可除去。但桓侯对于这种萌芽状态的疾病并未引起重视,他先是断然否认,自称“寡人无病” ; 又在扁鹊离开之后,把这位其时已负盛名的绝代名医看作沽名钓誉之徒,认为扁鹊“好治不病以为功”。这就真正是讳疾而又忌医了。从“居十日”至“桓侯又不悦” 为第二层,是故事的发展,写桓侯之病已发展到肌肤,扁鹊复见,桓侯不予理睬。“居十日”三字,反映了桓侯之病所以由腠理发到肌肤经历的过程(以下几个层次含义与此同); “扁鹊复见”一句说明他对桓侯采取的是负责任的态度,并未因为桓侯断然否认有病而放弃对他的谏劝治病; “君之病在肌肤” ,回应前文“不治将恐深” ,这证明了扁鹊的担忧正在变成现实。虽然此时桓侯的病症也还只是在肌肤,用金针石针就可以治疗,但扁鹊的话仍未引起桓侯应有的重视,他不仅未予理睬,而且对扁鹊的做法表示了不悦。接下来的“居十日” 至“桓侯又不悦”为第三层,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写桓侯之病已发展到肠胃,但桓侯依然不加理睬。再往后的“居十日” 至“臣是以无请也”为第四层,是故事的高潮,写桓侯之病已发展到骨髓,酿成不治之症,扁鹊也感到无可奈何了。这一层起首就写“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表明了桓侯之病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连扁鹊这样的名医也无计可施。接下来写扁鹊“还走” 的做法虽然引起了桓侯的惊奇,然而也仅仅是对扁鹊行为的惊奇而已,他并未理解这一行为的含义,更没有觉察到问题的严重,因而只是“使人问之” ,而毫无求医的意向,可见他的思想已经麻木到了何等的程度。以上数句说明桓侯之病的几个发展阶段,以及在这几个阶段中尚可奏效的治疗方法。最后指出桓侯之病已深入骨髓,是“司命之所属”,而非人力之可及,同时也是交代了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的原因。从“居五日” 至“桓侯遂死” 为第五层,是故事的结束,写桓侯病重身死。扁鹊多次谏劝桓侯及时治疗,桓侯均未采纳。一直到遍体疼痛之后才“使人索扁鹊” ,但已为时过晚,终于不治而死。扁鹊逃秦,一方面说明他对桓侯之病实已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对统治者惯常的迁怒与诿过的做法深感畏惧。故事至此虽戛然而止,但它却留给了我们极为深刻的启示。它说明一切祸患在开始发生时都是极其细微的,难于觉察的,但如果不注意防止,必将产生由量到质的变化,以致最终酿成大害; 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而知著,及早加以提防。桓侯之病正经历了这样一个由隐蔽向显著发展的过程。它由腠理而至肌肤,由肌肤而至肠胃, 一时虽未造成彻骨之痛,但病情却仍在不间断地逐步发展,以致由肠胃而至骨髓,发生了由量向质的转化,终于使桓侯陷入了无可挽回的绝境。此外,这则故事还告诉我们,认真听取意见,尤其是听取有远见卓识的意见,是十分重要的; 而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则是取祸之由。试想桓侯若是听取了扁鹊的建议,即使在病入肠胃之时,也还有救治的余地,决不至于丧命。正由于他拒绝了扁鹊的正确建议,才惹下了致死之祸,使扁鹊这样的名医也回天乏术了。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也颇具特色。全文以桓侯之病为线索,层层深入地叙述了病情的发展、扁鹊的再三谏劝以及桓侯的执拗态度。每一层次中对于病情的叙述既是上一层次的必然发展,又为下一层次作了必要的铺垫,显得自然而合乎情理。在语言运用上,也显得平直而贴切。作者意在叙事,全无夸饰的形容,扁鹊敏锐入微的观察,认真负责的精神以及桓侯固执不知变通的态度,虽不事词藻的修饰,却都写得自然明白。说理部分也采用逐步深入的方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写得脉络清晰,确切可信。最后以扁鹊逃秦,桓侯体痛遂死作结,无一赘言而使结局顺理成章,主题顿然显豁。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9: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