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陆次云2
绕亭之外皆水,环水之外皆山。所谓太虚一点者3,实踞全湖之胜。湖心寺亦在水中,然稍偏矣。
壬辰之夏4,余与洪子昉思泛舟亭畔5。日已晡矣6,风雨骤至,止宿亭上。夜半忽见波上有红灯一点,明灭雨中,往来不定。昉思笑曰:“意者7所谓‘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矣。”余曰:“非也。旧志所载8,宋时四圣观前晦夜每见一灯浮起9,至西泠桥畔而返10,风雨中其光愈盛,月明稍淡,震雷时与电争明,此湖光也。苏长公有‘湖光非鬼亦非仙’句11,今之所见,毋乃即是12。”
1 本篇选自《西湖游记选》。2 陆次云(生卒年不详):清初文学家。3 太虚一点:太虚幻境(即仙境)中的一个角落,此处指湖心亭。太虚:天空。4 壬辰:公元1652年。此纪年疑有误,此年洪昇(字昉思)仅七八岁,不可能与作者同游。5 洪子昉(fang)恩:洪昇,字昉思,清初戏曲家。子:敬称。6 晡(bu):下午三点至五点之间。7 意者:想来。8 志:指地方志。9 四圣观:即四圣延祥观,宋绍兴十四年(1144)建于西湖,后迁至葛岭。晦夜:无月之夜。10 西泠桥:在西湖。11 苏长公:即苏轼。“湖光”句,见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其五:“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渐见明灯出远寺,就视不见空茫然。”12毋乃:无乃,岂不是。
【析点】 游览山水不期而遇雨雪,自是扫兴之事。这不同于有备而来,如明代张岱到湖心亭专为看雪,雪自然能助发兴致。陆、洪二公不是为看雨而来,可偏偏遇到风雨,似可罢游归去。然而二公兴致颇高,风归风、雨归雨,不仅不想归去,反而索性止宿亭上。虽无明月可赏,雨中的西湖同样别有情趣,何况又意外地看到了一点红灯——湖光的胜景呢。
夜静更深,陆洪二公仍兴味盎然,面对往来不定,时明时灭的湖光洪昇、陆公谈笑风生,且津津有味地近似乎书生般引经据典的论述,且都生动地透示出二公陶醉其中的高雅兴致和文人学士的浪漫情怀。
山绕水,水绕亭,不啻太虚幻境。雨夜中一点红灯明灭往来亦实亦虚,似灵似幻。此境此界虽与张岱《湖心亭看雪》相异,但仍不失为颇具诗意的幽美画境,这恐怕是二公深为陶醉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