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者需要独具慧眼
李兆基的经商之道和手腕在商界是公认的与众不同、别具风格。最能体现其出众风格的是其有别于常人的上乘功夫,那就是定力。他非但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无畏勇气,且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豪迈气概,在逆境中依旧有闲情去计划未来和留意机会。
1974年,香港经济低迷,香港人都对地产没有信心,不动产商普遍对现实无可奈何。而正是在这样一种常人认为前景一片渺茫的时候,李兆基却已经准备在地产发展上有大作为了。
这绝非李兆基的感情用事,而是他静心观察到由于通货膨胀相当厉害,早晚会激发市民的置业保值意识,如此以来,楼产复苏指日可待。李兆基进一步认为,以香港经济的特点和活力,只要有一两宗大型的基建工程带动社会经济,前景就会立即呈现曙光。
所以,当1975年香港政府宣布为沙田填海建设招标时,李兆基就下定决心要投得这个他认为地产市场上的千载难逢的黄金机会。促使他下定决心的除了他固有的别具一格的对香港经济前景的预测外,还有他对新界的看好,而尤以新界的重要区域沙田为最。
沙田地近九龙,只隔了个狮子山,交通极为方便。除了狮子山隧道之外,又有九广铁路可以直达,日后加上电气化火车,更加便捷。加上人口密度低,狮子山景色不俗,这一带空气清新,环境爽朗,这种居住条件在九龙半岛尤其罕有。在李兆基看来,沙田的发展前景一定能引起人们的极大向往。
另外,李兆基还发现政府对发展新界的计划相当周详完善,他断定一个新城市经过现代化的精心审慎的规划设计,市容一定比旧城更为优美,更为适合居住。
所以,李兆基断定,一旦投得沙田这个填海地的权益,将来发展成沙田第一城,其日后获取的丰厚利润将是难以估量的。
然而,李兆基也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填海造陆的成本是相当高昂的,以他和他的恒基地业的现有实力是难以独自承担的。而且这项计划也面临着相当的风险,毕竟香港的经济前景为大多数人所不看好。经过思索,李兆基决定诚邀香港的其他实力雄厚的华资地产商,联手发展。
结果,发展沙田第一城计划的股东有新世界、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等,几乎汇集当时香港的所有华资地产巨头,各占四分之一股权。这个计划既然是李兆基的倡议,那也就顺理成章地由恒基兆业出任整个计划的统筹规划者。
一切都很顺利,这个李兆基匠心独运、悉心培育的沙田第一城,在1976年时以2060万元的价钱投得,是新界大型屋苑的先锋,日后更成为新界的一个美轮美奂的标志。
沙田第一城于1975年开始设计构思,移山填海,进行地盘平整工程。1981年4月首期楼宇落成,1988年1月全部完成,共有52座住宅,有五个停车场,并有一条街市、两个商场。整个计划可容纳五万人,每个住户单位面积约为500至1000平方英尺不等。
中心区内有悉心设计的园艺,四个儿童游乐场及宽敞的休息场地,且有社会福利署老人中心和伤健协会青少年中心,并有两所小学、一所中学和三所幼稚园。
时至1997年,沙田第一城住宅每平方英尺转手价平均为6500元,共值350亿元,商场及车位总值50亿元,即整个计划共计总值400亿元,该地盘是以2000余万元之价向政府落标投得,连同建筑费及利息,如保留至今未曾出售,其利润有一千倍以上。
连李兆基都幽默地说:“早知如此,任何一家当年独力承建,今天就可以翘起二郎腿,什么都不必干了。”沙田第一城无疑是香港地产业内一个美丽的奇迹。
在市场经营当中,常常会遇见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发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却限于自身的条件不能及时把握住而成遗憾甚至是遗恨。其实,机遇不可能是为某个人、某家企业量身打造的。
这就需要经营者在市场中拥有更为敏捷的判断力和决断力,充分利用条件、资源,紧紧抓住机遇。而遇到上述情况,强强联合不失为一个上上之策。
强强联合是指两个优势企业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更强大的实力。它表明了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预示着联合后企业竞争实力的增强、市场份额的扩大、盈利水平的提高。
通过强强之间的联合,不仅能够在力所不能的机遇面前顺利实现目标,还能够在经营中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研究与开发,最终扩大市场份额。强强联合本质上是一种竞争的双赢或多赢。通过联合,共同实现对市场资源的占有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