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此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曹刿,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军准备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跟齐国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些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之类,我从来不敢(对神)虚报夸大,一定如实禀告神。”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使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根据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职责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与您一同前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三次击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手扶横木望了望齐军,然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国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士兵们的士气就低落了;等到第三次击鼓进军,士气就完全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衰竭而我们的士气正旺,所以打败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难以预测它的军事行动,怕是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轮印混乱,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赏析】
《曹刿论战》为我国古代文学之名篇,上到八旬老人,下至八岁孩童,大都能流利背诵其中“一鼓作气”的名句,有这样传诵千古,到今天仍然能给我们带来启迪的论述,称曹刿为军事理论家也就不为过了。我想《曹刿论战》的魅力不仅源于它的语言简洁流畅、结构精巧、思想深远,更在于曹刿本人在帝王面前那种不卑不亢的潇洒气度和在战场上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般的从容淡定的大将风度。
在该演讲中,曹刿是以一种与帝王平起平坐,甚至是高明于帝王、俯视着帝王的态度来发表此番言论的,他本来就说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见,当时的国君在他眼中也不算什么,因此,他的言论发表得更加理直气壮,没有其他臣子进谏时的那种含蓄婉转和低眉顺眼,他不用察言观色,不用考虑听者是否有失面子,也没有担心自己是否会因为说错话而脑袋搬家。如此,就有了其演讲之简洁利落、明快畅达和其间透露出的超凡智慧和卓绝勇气。他关于作战进攻时机选择的论述更是字字珠玑。在战场上,他俨然替代国君成了军事统帅,以他诸葛孔明般的智慧在战火硝烟中指挥若定,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令人佩服。
细细地看来,第一段是曹刿和鲁庄公关于“何以战”这一问题的讨论,庄公提出的几种方案都被曹刿毫不客气地一一否决,曹刿的言论在这一段中并不多,但是寥寥数语可以看出其对于作战的胸有成竹,他对君王的态度是略带轻蔑的。最后一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显示出他对于战争获胜的信心和无私无畏的勇气,同时也从侧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大度宽容、能虚心纳言的国君,这是曹刿得以上战场并得以指挥军队,乃至得以在战后发表那番作战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为此,也有许多专家对曹刿论战一事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有的人还专门对此进行考证,他们认为曹刿作为一位普通平民,怎么就那么轻而易举地见到了国君,而且还上战场指挥作战,如此跨越礼法,况且曹刿的态度还是那样的高高在上,在情理上这是说不通的。但是,无论曹刿论战一事是否在历史上发生过,都不影响这篇演讲的魅力和价值。
第二段描写的是两军交战的情况,曹刿在战场上的言论极少,就重复那四个字,当君王要鼓时,他说“未可”,后来说“可矣”;庄公要下令追击时,他说“未可”,后来说“可矣”。曹刿简直是惜字如金,但是他的这几个字,恰恰把握住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那就是——战机,这就是曹刿军事理论的核心。
第三段,采用的是补叙手法,是曹刿论战的重点,是曹刿对于此次战役为何能取胜的战术论述,这段论述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精辟。
综而观之,曹刿论战的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剪裁得当,对于曹刿论战的重点——战术——写得很详细,对于战争的场景则一笔带过。语言相当精练,而且人物语言很有特点,曹刿所说的话大都是短句,三字或四字一句,展现出曹刿斩钉截铁的坚决态度和果断敏锐的性格。曹刿的潇洒果断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他对执政者的深刻了解和对时局的正确把握上的,因此他的言论直奔主题,绝不顾左右而言他;对于庄公的劈头直问和对庄公言论的直接否定,未用任何婉转的对话技巧,在庄公面前他潇洒淡定,将统治者的自以为是彻底击碎,同时一步一步地开启了庄公的思路,使庄公迅速开窍。
《曹刿论战》的价值还不止于此,有人认为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还从侧面看到了另外一位鲁庄公,一位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的君主形象,这是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论断的一个突破。同时,曹刿作为一介平民与国君进行波澜起伏、平等民主的智慧交锋,也反映了当时平民参政渠道的畅通,君民之间的和谐达到很高的程度。
曹刿论战之后的结局如何呢?据说,长勺之战后,曹刿继续为鲁庄公效力。相传,齐鲁两国国君在柯相会时,他曾身怀利刃,劫持齐桓公,迫使他订立盟约,收回了鲁国失地,此为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