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汪应辰
释义

汪应辰

汪应辰



一、聪慧的读书郎



宣和三年(1128),汪应辰(字圣锡)出生于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他2岁那年,金兵攻占开封,徽宗、钦宗二帝成了阶下囚,开国166年的北宋王朝至此结束。

汪应辰的家乡在长江以南的山区,还感受不到战争的灾难。幼年的汪应辰,不像别的孩子那么顽皮,年龄虽幼却十分凝重,大人们很惊奇。他的父亲是县衙的一名弓手,家境十分贫寒。从5岁起,他开始读书识字。家中没有钱买灯油,他就到山上砍一些油性大的松枝,点燃照明。汪应辰在火光下苦读,虽艰苦,却备感快乐。渐渐地,他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才童。

汪应辰没有钱买书,只有向别人借。应辰很聪明,过目不忘。邻居们都夸奖汪应辰,认为他将来必有成就。许多一般人不认识的字,他却能认得出。10岁时已经会写诗,做对联。

一天,乡校的教书先生听说他能文会诗,就戏问: “唐代的韩愈13岁能写很好的文章,你比他怎么样?”汪应辰朗声道: “孔夫子教了3000弟子,能论道,你比他怎么样?”才思如此敏捷,教书先生十分吃惊,一时也传为美谈。

喻樗,字子材,当时在玉山县任县尉,常亲自为县学上课。汪应辰父亲的同事对他说: “汪应辰年幼而有才学。”

喻樗便召见了他,看到他长得奇伟不俗,就出一个上联“马蹄踏破青青草”,要他对下联。汪应辰不假思索,立即回答: “龙爪拏开白白云。”喻樗十分惊讶,对人说: “这个孩子以后必成为有用的人才,会做大官。”于是,把他留在县里读书。

喻樗有两个女儿,富家子弟来他家求婚的不少,他都不答应,而分别许配给了汪应辰和张孝祥。汪应辰和张孝祥后来都成了状元,又是连襟,同为喻樗的女婿。张孝祥官至安抚使,显谟阁直学士,又是大诗人。

汪应辰参加乡试,成了举人。丞相赵鼎听到他才学俱佳,聘他在馆塾任课。

二、少年状元郎



北宋灭亡后,康王赵构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偏安政权,是为高宗。汪应辰参加会试中试。殿试的时候,对策的题目是“吏道、民力、兵势”。汪应辰写道: “治国的根本应该为‘诚’,皇上作为人主,自己应先做到这一点。”高宗对他的试卷十分满意,钦定为一甲第一名,并以为汪应辰定是个老成持重的人。没想到金殿唱名时,看到的竟是一位翩翩少年,年仅18岁。这么年轻,竟能写出如此成熟的文章,高宗甚为惊叹。

汪应辰原名汪洋。高宗御笔点为状元时,认为“汪洋”有语病,不算是好名字,便将“洋”改为“应辰”。高宗还特书《中庸》赐给这位少年状元郎。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说:皇上所以给他取名“应辰”,是因为过去有个王拱辰也是18岁中了状元,所以给他取名为“应辰”。

一般,中进士一甲的,最初都是在翰林院某机构任馆职,不担任具体行政职务。丞相赵鼎进言说,汪应辰少年得志,中为状元,应该外放到地方上锻炼,以期成为有用之才。于是,高宗授他为镇东军,做一名幕僚官。

汪应辰少年时从喻樗学习,中状元后仍感知识不足,听说南宋第一状元张九成很有学识,向喻樗提出再拜张九成为师,喻樗很支持他。于是,应辰又从张九成学,学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赵鼎一直十分赏识汪应辰,幕府中有些大事难以决定,或有些事不明白,经常屈尊咨询。有一年,天旱无雨,禾苗枯死,官民焦虑。赵鼎令应辰去祷雨。汪应辰诚心地祷告,祈求上苍降下甘霖,以解救一方百姓。也凑巧,果真下雨了,旱情解除了。百姓们高兴地说: “这是相公雨啊! ”赵鼎说: “他不是一般相公,是状元,应叫它状元雨。”

汪应辰在地方任职期满,调至中央任秘书省正字,掌管校勘书籍,这一官职历来都是从进士中任选的。

三、受秦桧排挤打击



汪应辰中魁的年代,正是南宋初年。金人仍不断进攻南宋,金主完颜亮亲率大军,从几个方向对南宋用兵。秦桧在靖康间同徽宗、钦宗一起被俘虏。到了金国,他卑躬屈膝,替金人策划怎样能灭掉宋,取得了金人的信任。后来,他潜回南宋,以花言巧语,取得了高宗的信任,由礼部尚书升为参知政事,又晋升为宰相。秦桧掌大权以后,推行投降政策,利用权势,结党营私,组成一个投降帮派。于是,主张作战恢复中原的朝官纷纷被罢官,有的还被判刑。

汪应辰虽然年轻,却很是爱国,一向仰慕爱国抗金的岳飞等人。他调至秘书省的时候,正值金人提出,如果宋愿和平,可以把河南地区归还宋,“和平”的条件中包括向金人纳贡称臣。秦桧力图说服高宗与金人和谈。

汪应辰了解情况后上疏说: “达不成和议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达成和议,国内失去了防御的准备; 朝中对战与和有争论没有什么关系,可怕的是朝中没有主战的人。我们万万不能忘掉靖康时受到的奇耻大辱啊! ”汪应辰又针对秦桧进行抨击: “当今,倡言抗金复国的大臣,有的被逮捕判刑,有的被去官职; 迎合当权者,却可以升官重用。造成了小人当道、庸禄无能之辈在位的局面,忠臣义士却无立足之地,这是当今存在的最重大的问题。”

汪应辰的上疏引起秦桧的忌恨,把他从秘书省外派到建州(今福建建瓯)任通判。汪应辰请求辞去官职,被批准。这一贬谪,竟长达17年。

辞职后,汪应辰到了常山(今江西境内),住在永年院。此处偏僻,院内长满蓬蒿,连路也没有。室内惟有床铺、桌椅而已。有时连粥饭也吃不上。许多人对才华横溢、年轻有为的状元遭此待遇极为不平。汪应辰却处之泰然,每日以修身、自学和讲学为事,不曾有丝毫的懈怠,浩然之气凛然不可屈。

张九成是汪应辰前一科的状元,也是赵鼎赏识的人。赵鼎主战,被罢了官。张九成上疏说: “绝不能苟安,不能冤枉好人。”结果,同汪应辰一样被秦桧免去官职,贬放去邵州(今湖南邵阳)。许多人害怕秦桧一伙人心狠手毒,没有人敢和张九成来往。汪应辰却和他不断以书信往来。张九成父亲逝世,汪应辰不远千里前去吊丧,张九成十分感动,两人友情更深。

宋代,崇尚道教,各地修了一些道观,并派官管理。汪应辰被任命主管崇福观,后来调任袁州(今江西宜春)通判,是知州的副职,协助知州处理一州政务。汪应辰初到袁州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介书生,缺乏行政经验。但是他到职以后,处理政务,很有魄力。

赵鼎因反对秦桧卖国投降而被罢官后,闭门谢客,不与生人来往。他对儿子赵汾说: “秦桧一定要杀死我才放心,我如不死,全家都要株连; 我如果死了,你们就可以幸免了。”于是,绝食而死。赵鼎死后,家人将其灵柩运回故乡。途径袁州时,汪应辰不顾个人生死,亲自写文祭之。祭文中说: “惟有公两次登宰相之位,都值国家危亡之时。事已定于盖棺,思还有待于旧骨。”相信日后定会给他公正的评价。赵汾从汪应辰那里借了几个人一同护送灵柩,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县),知州章杰为了巴结秦桧并报私仇,把护送灵柩的人逮起来,说汪应辰与赵鼎是死党,想从行李中搜出汪应辰的祭文和与赵鼎的往来信件,幸好赵汾事前已经焚烧了。

此后,汪应辰又担任过静江府(今广西桂林)通判和广州通判,为政清廉。

四、重新任用积极主战



秦桧死后,高宗起用了一些被秦桧贬下去的旧官,主战派重新受到任用。汪应辰初任吏部的郎官、右司。他以母年老多病,应尽孝道,在家侍奉,要求外放。高宗同意了他的要求,委任为婺州(今浙江金华)知州。不久,母亲病故,按制辞去官职,在家守墓。

服满后,汪应辰调至中央,任秘书少监,就是秘书省的副职,接着任命为吏部尚书,成为朝中大臣。

李显忠是抗金前线的将军,但是人品不好,有贪污军款等罪。汪应辰发现了李显忠冒领5000多人的赏金,及时给予处理。他在吏部任职期间,发现贪污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如班直转官3天,堂使就增拔1万余钱; 工匠洗泽器皿仅发给100余钱,堂吏食钱却600钱; 塑显仁帝神像,过了半年,还没修一半,却已开支3万多钱、绢6000多匹。高宗览后也吃惊浪费如此严重,令吏部节约开支,裁减多余的职官。

金人撕毁了与南宋订的和议,大举南侵。南宋都城临安乱成一团,达官贵人纷纷把家眷送往南方,高宗甚至想遣散百官,浮海避敌。宰相陈康伯极力主张誓死守土抗敌。高宗下诏,令朝中大臣陈述“足食足兵”的良策。

汪应辰上奏说: “臣最忧虑的不在于兵力不足,在于军事、政治腐朽。自秦桧与金人讲和以来,将士骄惰,士兵不操演,敌人还没打过来就望风而逃,敌人退去又谎报战功。这样的将士不仅不会受到惩罚,甚至还会受赏。在天下无事的时候,皇帝的诏令有时都行不通,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谁能听命而为国家效力卖命?希望圣上能英明决断,赏善罚恶,使人人听命,这样,号令才行得通。”汪应辰言外之意,指摘了高宗前一时期任用奸佞,造成了恶果。对此,高宗不太愉快。

高宗虽然妃嫔众多,却只有一个独生儿子,且独子早卒,便从宗室中选了10个孩子入宫培养,以后留下2人,即赵璩和赵瑗。赵瑗小名“羊”,高宗赐名“瑗”。绍兴三十二年(1162),决定建立储君,选中赵瑗。因为与唐庐江王、晋楚王名讳相同,诏改为“晔”。汪应辰闻诏,上奏说,“晔”又与唐昭宗名讳相同,于是改为赵

高宗决定禅位于储君。登基大典,各项事宜,多为汪应辰主持。汪应辰说: “唐太宗受禅于高祖,次年正月始改元。”封建社会每个皇帝都有年号,有时因天象,或外敌入侵,或图个吉祥,也要更改年号。一般,皇帝驾崩,新皇即位,应立即换用新的年号。汪应辰认为,高宗是禅让,人仍在世,应于次年改元,高宗接受了他的意见。初议年号“重熙”。汪应辰又上奏,说契丹曾用过“重熙”的年号,不可用。于是改为“隆兴”,以1163年为隆兴元年。“隆兴”只用了2年,又改元为“淳熙”。

高宗禅让以后,居于宫中,还要给他一个尊号。李焘、陈康伯等建议称为“光尧寿皇”。汪应辰说: “尊号是从唐代开元年间开始的,但宋代元丰以后再也没有过。现在,不应该再恢复。况且,太上皇一直并不看重权势,何必加上什么尊号呢?”

在讨论中,赞成的和反对的各占半数,争执不下。汪应辰说: ‘光尧’一词不通,‘尧’怎么可以‘光’呢?”这话传到了高宗耳中。高宗说: “汪应辰一向对朕不满意。”高宗退位以后,还干预朝政,使得孝宗十分为难。

五、外任四川



汪应辰一再要求离开中央去地方任职,于是,孝宗任他为福州(今属福建)知州。不久,升任为敷文阁待制。汪应辰又以朱熹很有才学,举荐朱熹任职。孝宗任命汪应辰为敷文阁直学士,外放四川,制置使兼成都府知府,掌管一方军政大权。

任命地方官,皇帝要召见,职官向皇帝辞行。汪应辰去四川之前去见皇上,孝宗希望他能治理好地方。

南宋时期对百姓进行苛刻的压榨。夏秋两税,身丁钱米,以及名为和买和籴而实际上由纳税户无偿输纳的绢帛米粟等等,都较旧定额数增加了5~ 7倍。汪应辰对一些害民的税收提出了意见。他还提出有关守卫边疆的士兵口粮供给等方面的建议。

吴璘当时担任宣抚使,所率精兵被赞为天下之冠,驻守川陕一带,金兵不敢进犯。但吴璘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已难当此重任。汪应辰十分担心,怕一旦吴璘去世,无人执掌兵权,金兵将乘虚而入。于是,密奏孝宗,说川陕地区十分重要,涉及国家安危,对吴璘军职应早做安排。于是孝宗传旨,若吴璘病重,由汪应辰代理其职务,军中不可一日无帅。果然不久吴璘病死,汪应辰代理四川宣抚使,使四川保持安定。

不久,孝宗任命虞允文为枢密使,兼任四川宣抚使,即为全国军事统领兼四川军事统领。汪应辰援引张浚的先例,请求辞去制置使,皇上不允。

朝中拟委派命官到四川检查匿报的税款。汪应辰上奏说:“不必兴师动众。如果派出大批人员检查,第一妨农废业,第二纵吏扰民,第三会产生违法事件,第四可能出现争执。现在,在法令的威慑下,已有匿报的自首,各州县增收已经不少,还有不够的地方,可通过行政法令解决,不必另派人员,以免扰乱地方官及百姓。”孝宗认为他的见解极有道理。

四川遭受大旱,孝宗问: “怎样解决四川的灾荒?”应辰回答说: “四川的利、阆、绵、梓等各州的军马粮料,过去都是根据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均摊,官方给的收购粮款,百姓实际得不到半数。如果改变一下,派官在粮食丰收的地方收购,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对确实无收的地方应予免税。”孝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当时,刘珙初任同知枢密院事,他说: “汪应辰的学识才能是我所不能及的。”

四川的邛县一带连年灾荒,盗贼群起,波及附近的州县。汪应辰上奏朝廷,下令招捕。不到1个月的时间,逮捕了盗贼首领,斩首示众,并招降他的余部。有人一向忌妒汪应辰,就向虞允文说: “地方上出了盗贼大案,汪应辰隐匿不报,是怕影响自己的政绩。”上司派人调查,汪应辰说: “我每一次活动都及时上报了,没有丝毫隐匿。”拿出报告的留底来,虞允文十分惭愧,知道是受了坏人的挑拨。

汪应辰进京述职,孝宗召见的时候,他以“畏天爱民”相进言。孝宗说: “卿久在四川,使得朕解除了西南地区的担忧。你任职期间,对军政民事方面许多弊端做了改革,民间也能得实惠。”汪应辰见孝宗高兴,趁机进言:“四川现在还有两件事应该改革: 一是予借,二是对籴。地方上为了向中央缴钱粮,不但收当年应缴的,还以预借的名义从民间多收。除了上缴中央,地方财政为了补开支不足,除了让百姓上缴皇粮以外,以对籴的名义,以半价甚至不给钱从百姓手中征钱、粮、绢。如果将这两项不合理的措施革除, 就更好了。”其实,南宋王朝以大敌当前为借口,对百姓进行苛酷的压榨,名目繁多。汪应辰的谏言,不会有什么结果。

六、刚直遭贬官



汪应辰在四川任职几年,有较好的政绩。于是,调回中央,升任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侍讲,成为中央的高官。

汪应辰长期在地方,人事关系较为简单,又与皇帝不直接接触。到中央以后,要经常上殿奏事,又要与各部、司联系,还要处理地方上奏的事务,由于一向刚直不阿,汪应辰得罪了许多同僚,也为孝宗皇帝所不满。

汪应辰在一次上奏中提出了“爱民六事”,孝宗与朝臣听后都大为不快。有一天上朝,孝宗对陈良佑说: “汪应辰奏你在四川政务不勤,说话荒诞。”陈良佑却回奏说: “这是汪应辰为了个人名誉利益编造的谎言。臣与应辰昨天同时上朝,应辰请求外放,臣觉得他离去可惜,请求把他留下。他对臣不满,造了这个谣。”孝宗说: “原来是这样!”从此对汪应辰更加不满。

高宗禅让以后,居于德寿宫。德寿宫建造了水池,以水银浮金凫鱼在上面。孝宗去见寿皇,高宗指着水池说: “要用水银,说没有水银,这是从汪尚书家买来的。”高宗多年来对汪应辰不满,所以这样说。而现在孝宗也对他不满,听了之后大怒,说: “汪应辰力言朕建置房廊是与民争利,他自己哪里来的水银?”汪应辰听了这件事之后,叹了一口气,说: “看来,我不能再在中央任职了。”于是辞职,孝宗允准,以端明殿学士之衔任平江府(今苏州)知府。

在平江期间,韩玉从这里经过,汪应辰没有请客送礼。韩玉回京以后,向孝宗上奏: “臣经过许多州县,没有一个州县像平江府那样糟。”

淳熙二年(1175),王季海任宰相,举荐汪应辰为负责教育与科举的“大宗伯”。汪应辰有一个布衣朋友,两人交情甚厚,但一生屡试不第。汪应辰认为他才学很好,是命运不好或者得罪了人。因自己负责科举,就想帮他一下,把他约到一个寺庙里,在一个房间对榻而宿。科举考试,答卷全部密封,批卷人不知道答卷人的姓名。所以,汪应辰对他说:“我主持本年科考。为了帮助你,请你在答卷的开头用3个古字。我阅卷时见了这3个古字, 知道是你的, 一定录取。”那人千恩万谢。

汪应辰在批试卷的时候十分仔细,果然有一份试卷,开头用了3个古字,把他录取了。但是,解开密封以后,一看姓名却不是他的朋友,十分奇怪,也很不高兴。

过了些天,朋友来看他,汪应辰责备道: “一定是你轻名重利,把咱们二人约定的事卖给了别人,以得到些钱。”那个人指天盟誓说: “考试期间,我得了一场大病,险些丧命。这不,病刚好就来看你,并没有将约定的办法泄露给别人。”汪应辰耿耿于怀。

又几天过去,那位因写了3个古字而得中的人来拜见宗师。汪应辰问他: “头场试卷,你为什么开始用了3个古字?”那人起初不说,汪应辰一再询问,他才回答说: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先生既问,不敢不说。我来考试以前,住在寺中,与寺僧在廊下散步,见放着一具棺木,已布满了灰尘。寺僧对我说: ‘这是一位官员的女儿,在这里放了100年,没有亲朋来管。’这天晚上做梦,见廊下有一女子对我说: ‘官人去赴试,头场卷子可用3个古字,必登高科。官人果然得中,请将妾之朽骨埋入土中。’我当时认为十分奇怪,但照她说的做了,果然得中。于是,到寺内把那具棺木埋葬入土,然后来拜见宗师。”汪应辰听后感到十分惊奇。这事见于宋朝人罗大经写的《鹤林玉露》,当然,只是一个奇妙的传说而已。

七、抑郁而死



汪应辰晚年不为孝宗皇帝赏识,又受同僚排挤,一再被贬,忧郁成疾。淳熙三年(1176)辞官回到家乡,不久便病亡,享年59岁,谥号“文定”。他的儿子汪达,也中进士,任过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

在学术上,汪应辰研究义理,对《易经》、《尚书》都有自己的见解,也是一位学者。他的著作有《文定集》传世。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