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研究·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英国女作家玛·哈克奈斯把她的中篇小说《城市姑娘》寄赠恩格斯,并致信征求意见。1888年4月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一信中对这部小说的得失成败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意见。其中,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是这封回信的重要内容之一。
恩格斯认为,细节真实是现实主义文学最起码的要求。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均需借助真实的细节加以表现。否则,环境和人物都会流于空泛、抽象,缺乏丰满的血肉。细节作为故事情节的基本组成单位和整部作品的细胞,它的功能是如实地展现实际生活的具体性、生动性和丰富性,反映出生活的本来面貌。文学作品中的细节需要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典型化的细节才能达到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不重视细节的选择和提炼容易陷入公式化、概念化,过分拘泥于细节则会导致自然主义。因此,现实主义文学必须以细节真实为基础,同时又要达到更高的阶段和更深的层次,即“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能够体现特定时期生活的本质方面和历史的发展趋势,围绕并促使人物行动的那个具体生活环境。它以独特的面貌呈现于作品之中,具有不可重复性;同时又与整个社会生活、时代氛围紧密相联,从纵的(时空变化)和横的(特定阶段的社会关系)两个方面反映出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特点与风貌。典型人物是个性与共性、独特性与概括性完美统一的一个“这个”,是文艺作品的真正中心。抹煞鲜明突出的个性而去追求抽象的、一般的共性,必然会“把个性消融到原则里去”,使人物蜕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导致“一个阶级一个典型”的模式;脱离开对社会本质的概括而刻意表现个性的独特,则容易走上“恶劣的个性化”的歧路,重蹈“垂死的模仿文学”的覆辙。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把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割裂开来的看法是违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
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理论的合理因素,科学地总结了从莎士比亚到巴尔扎克以来的创作经验,首次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文艺现象,对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和规律给以言简意赅的理论概括,这对人类进步文学的发展是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他对《城市姑娘》现实主义不够充分,环境不够典型的中肯批评,对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所取得的“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所作的精辟分析,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中不朽的遗产。
近百年来,世界文学包括现实主义文学在内,从创作到理论都呈现出多彩多姿的兴盛局面。恩格斯提出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也要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发展和丰富。这一理论的基本精神仍然会对新文学创作发生深远的影响,继续保持其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