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张载
释义

张载

【生卒】:1020—1077

【介绍】:

北宋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字子厚。风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学者称横渠先生。嘉佑进士,曾任县令、同知太常礼院。青年时好谈论兵法,研究过佛教和老庄著作,后又研究儒家“六经”,曾在陕西关中讲学,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晚年,曾有过恢复井田制的计划,未能实现。他的著作,编入《张子全书》,其主要哲学著作有《易说》、《正蒙》、《张子语录》等。

张载在哲学思想上,提出“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学说,认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太和》)肯定“气”是充满宇宙的实体,“气”聚为有形,“气”散为无形,“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同上)指出“太虚”是“气”这一物质实体的运动形态。由此提出“形聚为物,形溃反原”的物质不灭的命题。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同上)就是说,“太虚”是“气”散而未聚的本然状态,而万物则是“气”的不同的凝聚状态。“气”凝聚而为有形的万物,万物散而为“气”,又复归于无形的“太虚”。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虚无”的本体,宇宙万物的本体只能是物质性的“气”。“气”只有聚散,并无生灭。世界万物的生灭,是形态的改变,“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同上)在他看来,世界本体的“气”是永恒存在的,是不会消灭为无的。用“气”不灭的观点反对老子“有生于无”的唯心主义观点,这是对古代唯物主义学说的发展。在发展观上,提出“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他说:“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同上)“太和”是指阴阳未分之“气”。认为阴阳二气是构成万物产生的内在原因。所谓“两体”,即指阴阳两个对立面,如虚实、动静、聚散、清浊、浮沉、升降等。“两体”相感,或胜或负、或屈或伸、或聚或散,“气”聚物成,“气”散物毁。经过推移变化,相反相成,复归于一。“一物两体,气也”。“气”有阴阳“两体”,万物也都有阴阳“两体”,天地间一切变化都是阴阳“两体”的作用。还指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同上)就是说,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于“两”和“一”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论述,是对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重要贡献。但又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同上)把对立面的斗争归结为矛盾的和解,“日月之形,万古不变”(《正蒙·参两》),这就陷入了形而上学。在认识论上提出“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张子语录》)认为人的感觉必须来源于客观对象,没有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感觉。“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正蒙·大心》)。知识的获得,是由耳目感官与外界事物相接触而获得的。“人谓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同上)同时又承认有先验的“德性之知,不萌于见闻”(同上)的观点,认为“德性之知”比“见闻之知”更重要,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在人性论上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对立的命题。认为通过后天的努力,变化“气质之性”达到纯善的“天地之性”。在社会政治思想上,主张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限度内进行一些改良,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缓和土地兼并的矛盾。还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但又把君主说成是天之长子,这是为统治阶级提供了“君权神授”的理论根据。

张载是宋代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对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思想后来为王船山所继承和发展。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也存在着唯心主义观点。认为“气于人,生而不离,死而游散者谓魂”,宣扬“德性之知”,“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同上面),片夸大了“心”的作用。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7: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