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
释义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由于时代背景的复杂性、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给鲁迅作品的教学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而也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前些年,在中学生当中曾流行过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虽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却也代表了一部分中学生的真实思想。

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鲁迅作品在课本中所占比重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几经演变。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开始文学创作不久,他的作品就开始在国文或国语类课本中出现。到全国解放的1949年,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鲁迅作品有16篇,它们是:散文《秋夜》、《雪》、《风筝》、《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藤野先生》;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风波》、《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呐喊〉自序》、《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先和最后》等等。

从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鲁迅作品大大增加,有散文《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记念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了忘却的记念》;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鸭的喜剧》、《祝福》、《铸剑》、《理水》;杂文《〈呐喊〉自序》、《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我们不再受骗了》、《“友邦惊诧”论》、《答北斗杂志社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生识字胡涂始》;诗歌《自题小像》、《自嘲》。共计30篇,是历年来最多的。

20世纪中后期到现在,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鲁迅作品更趋于合理和精练,大致是:散文《雪》、《风筝》、《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小说《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杂文《灯下漫笔》、《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呐喊〉自序》等等。在2000年编的语文教材中又增加了《鲁迅自传》、《流产与断种》等篇目,《阿Q正传》由节选改为全文,并附加了《〈阿Q正传〉成因》一文。

凡此种种都说明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具有他人无法替代的权威性。这就在客观上使鲁迅作品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在当前,中学的鲁迅作品教学遇到了很多实际的问题,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教甚至无法教,很多中学生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懂甚至无法懂。

任何文学作品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必然和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鲁迅这样的思想家的作品更是如此。在全部中学教材的选文中,鲁迅的小说历来被认为是最难于把握的部分。不过,在这些作品的教学中如果对以下问题作一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或许会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实质。

首先,鲁迅的文学创作有明确的目的,文学活动只是他为改良社会选择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单纯的为文学而文学。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是首先用白话文写小说的,1933年他在回顾那一段历史时曾说:“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绝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造社会。”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写小说的目的很明确,他不是为了艺术,为塑造典型人物,也就是说,他不是为了文学本身,而是为了思想启蒙,为了改造社会,所以在日本时才会有弃医从文的事件发生。这是我们理解鲁迅作品的关键。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尽管鲁迅宣布过他写小说不是为艺术,而事实上,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仍然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鲁迅的多数作品(回忆性的散文除外)尤其是小说都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其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而《药》、《风波》、《阿Q正传》则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药》是鲁迅第一篇直接描写辛亥革命的作品,夏瑜是个革命者,他英勇、清醒,有反抗意识,即使关在牢里,他也鼓动牢头造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高喊着“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口号,但他致命的弱点是脱离群众,所以当鼓动牢头造反时,别人以为他疯了,这也正是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特点。

华老栓是一个穷苦的群众,他除了开茶馆外,别的事全不管,他只知道为治儿子的病要买人血馒头,至于这血是谁的,为什么而流血与他无关,这是怎样的麻木与无知呀!夏瑜正是为了像华老栓这类群众的解放而流血牺牲的,但群众不但不理解他,甚至不知道他为什么被杀,华老栓夫妇不但对夏瑜的死没有丝毫的同情,反而用烈士的鲜血为儿子治病,这样的麻木实在是太可悲了。

夏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上连一点微波也没有引起,甚至连烈士的母亲也不知道儿子在干什么,为什么被杀,所以脸上现出些愧色,显然她觉得儿子被杀是件不光彩的事,这个悲剧太深刻了。这样的描写深刻总结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教训。《药》中夏瑜的牺牲和群众的麻木两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以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脱离群众导致群众的不觉悟,群众的不觉悟又使夏瑜白白献出了生命,由此指出了唤起民众、改造国民灵魂的重要性。

《风波》取材于辛亥革命以后的张勋复辟,小说通过鲁镇船夫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的风波写出了中国农村的封闭状态。七斤由于撑船常到城里,辛亥革命以后被剪掉了辫子,1917年张勋复辟,要恢复皇帝,这时,没有辫子的人立刻慌了起来。

小说表明,虽然经过了革命,可农村没什么变化,农民照样受地主的剥削,作品中的赵七爷平时躲在家中,可对农民仍有支配权,张勋事件一发生,他立刻就活跃了起来。革命开始时,敢骂赵七爷并且又剪了辫子的人一看赵七爷出来了,立即意识到大祸临头了。赵七爷走到了七斤家里,严厉地说:“没有辫子,该当何罪。”这时,七斤一家就像被宣判了死刑一样,再也说不出一句话。小说极有讽刺性地向我们展示:农民所理解的辛亥革命不过是剪了一条辫子,这是多么可悲呀。

毛泽东说过: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在《阿Q正传》中更是直接写了辛亥革命,作品写举人老爷惊慌,假洋鬼子加入“柿油党”,阿Q想革命,假洋鬼子不许他革命等等。再比如《祝福》中,鲁四老爷在鲁镇应该是地位最高的,可是祥林嫂的婆婆居然敢先斩后奏,这说明辛亥革命以后鲁四老爷的地位其实已不如从前了,而《药》中的杀革命党,更直接表现了辛亥革命这个大的背景。理解了这个大背景,鲁迅作品中的许多情节就不难懂了。

再次,除了强烈的反封建这个总主题以外,鲁迅作品的另一个内容是改造国民性。

简单说,国民性也可以称为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这是鲁迅改良社会、唤醒民众的一个重要内容。他的许多作品都列举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劣根性,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闰土的麻木、华老栓的愚昧无知、孔乙己的死要面子等等,都是大多数中国民众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素质。在鲁迅的许多杂文和散文中对这种国民的弱点都有列举,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一些表现:①不敢正视现实,瞒和骗,讳疾忌医。阿Q是最典型的例子,如他常夸耀自己“先前比别人阔得多了”,再比如他头上有几处癞疮疤,便不许人们说“癞”和一切与“癞”相近的音,后来又推而广之,连“光”、“亮”、“灯”、“烛”这些字眼也不许说了。②麻木、冷漠,缺乏同情心,与自己无关的事绝不过问,甚至巴不得别人倒霉,自己在一旁幸灾乐祸。③爱看热闹,或称之为“看客”。这是鲁迅最痛恨的国民弱点,他曾经说过:“民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看客”成为鲁迅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在《伪自由书·观斗》中提到:“中国人爱看别的东西斗争,也爱自己斗争。最普遍的是斗鸡、斗蟋蟀,南方有斗黄头鸟、斗画眉鸟,北方有斗鹌鹑,一群闲人们呆着看……”在《祝福》中鲁镇的女人们在街头听祥林嫂讲她的悲惨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后来就变成了揭别人的疮疤了。《阿Q正传》中阿Q看杀革命党时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在写阿Q临刑前游街示众时,周围是“张着嘴的看客”,“而那些喝彩的人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并且他们还直埋怨: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这个结尾很滑稽,死亡本是一出悲剧,而人们却要喝彩,还以自己对行刑方式的嗜好来开死亡的玩笑,在别人走向坟墓时寻乐,这种悖于伦理、良知、恶之又恶的怪癖实在让人无言以对、哭笑不得。《娜拉走后怎样》中写几个人张着嘴愉快地在洋肉铺前看剥羊;《论睁了眼看》中一群人呆着看一辆坏了的车。另外,在《药》中描写围观的民众“颈项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押住了,向上提着”;《示众》里“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在《一思而行》中鲁迅更是单刀直入地对看客予以抨击:“假使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这些爱看热闹的看客,男女老少俯拾即是,不论是看疯子、看斗殴、看杀革命党、看剥羊,还是看坏车等等,都是在赏玩苦难,这既是自身的悲哀,也是革命者乃至整个社会的悲哀,这种游戏人生的民族劣习证实:不去进行彻底地革命,中国就没有出路。它呼唤着一个启蒙时期的到来。④喜欢做戏,爱说假话。他曾举例说:在中国连小孩子照相都是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天真和顽皮。⑤欺软怕硬,势利眼,为私不惜损公。鲁迅举过一个例子:对于图书馆的书,如果是内行就把它偷了,如果是外行就把它毁了。这样的事在当今的图书馆和书店仍屡见不鲜。⑥自我安慰,自我陶醉。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死观。凡此种种,在鲁迅的作品中还有许多。鲁迅对这些国民的劣根性是深恶痛绝的,所以要以文艺作为武器来唤醒民众,争取思想的解放,这是鲁迅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最后,鲁迅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中西合璧的,相比较而言。西洋技巧在其作品中用得更多也更娴熟。表现在:

第一,鲁迅是现代小说民族新形式的创造者,他打破了中国旧小说的章回体格式,借鉴了西方小说的结构。

鲁迅小说的结构一般比较单纯,不以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安排结构,而是为了表现典型人物,抓住能展示他们性格的生活片断和具体场景来组织结构,如《故乡》以第一人称“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通过几个生活场面的变化来安排结构,并没有写闰土一生的经历,而是用现实和回忆两幅生活场景作对照写出了闰土在精神上的变化。《孔乙己》只写了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两次露面,就概括了他一生的遭遇和他的性格。《药》打破了从头写到尾的传统结构,从事件的中途开始写——华老栓提着灯笼出门买人血馒头,到了第二节茶馆开门,才从喝茶的人口中知道华老栓为什么要去买人血馒头,这样,故事基本上已完成,最后的第四节只是交待一下结局,这种结构是典型的西方小说形式,从最重要的事写起,这种结构既经济又灵便。

《阿Q正传》和《祝福》中的故事性相对完整,但也不是像传统小说那样从头到尾地叙述,仍然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断片来连接,这在《祝福》里更明显,作品通过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的两段生活及卫老婆子的一段叙述来完成祥林嫂一生的悲剧。

总之,鲁迅的小说创造了新的形式,在结构上多变,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二,在刻画人物的时候鲁迅往往不是精雕细刻而是采用白描手法。鲁迅写小说,塑造人物惯用“白描”的手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画眼睛和勾灵魂”。鲁迅塑造形象时,总是精心选择那些最富有特点的动作、神态,最具有表现力的情节、场面和细节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对某一人物和情节产生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如阿Q,其形貌只用了极少的几笔,“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还有常常被人揪住的“黄辫子”,就是这么寥寥几笔,阿Q的基本轮廓就鲜明地凸显了出来。再如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胡子”。而最能表现那个时代落魄读书人特征的是他的衣着和语言:“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用语不多,但将一个迂腐无能、贫困潦倒而又好吃懒做的旧时代读书人的形象活脱脱表现了出来,字字入目,句句传神。再看《故乡》和《祝福》。少年闰土“紫红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项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作者由脸而帽、由帽而项,勾勒出一个健康、活泼、聪明、伶俐的乡村少年形象。可再次见到闰土时,则是“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鲁迅尤其刻画了他那双手,再不是当年那样的“红活圆实”,却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作者并没有写他20年来所受的苦,而是通过这些外部的变化写出了中国农民的深重灾难。《祝福》中祥林嫂的肖像更是用白描手法来塑造的。第一次出场的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个安分耐劳的人”。这里作者用极省俭的几笔就把一个青春守寡、贫苦善良而又吃苦耐劳的妇女形象刻画了出来。当祥林嫂二进鲁镇时,作者集中描绘了那“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活画出主人公再嫁后又亡夫丧子,内心无限悲苦的形象。而在叙述阿毛被吃的经过时,眼睛变得“没有神采了”,遭到村人奚落时,她“直着眼睛看着他们”。眼睛的变化,反映出封建礼教对祥林嫂除了肉体上的蹂躏外,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折磨。最后,待到被鲁四老爷逐出家门,那“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至此,一个身体和精神都倍受封建礼教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在人们眼前。

第三,鲁迅作品的细节非常真实和生动,极富表现力。鲁迅的作品在人物的动作、心理、衣着描写方面都很真实。如《药》中写华老栓家油赋的灯,带补丁的被子,小栓早上起来吃泡饭等,准确地写出了华家的经济状况,使读者看到了他的社会地位。再比如,华老栓早上起来去买人血馒头时,两次用“抖抖的手”摸摸身上“硬硬的钱”还在不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为救小栓的命凑这点钱不容易。而康大叔接过华老栓的银元时,只是捏了捏就走了,并不数,这一捏把康大叔的地位和威风写了出来,这些细小的动作表现了人物的身份。有的作品中选择的类似戏剧中的道具的物品也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如祥林嫂沦为乞丐后,手里挽着个破篮子,里边放了一只碗,这表明她是个乞丐,另一只手拄着一根竹竿,鲁迅特别描写了这个竹竿的下端已经开裂,说明她流浪街头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由于鲁迅的小说中注意了细节的真实性,使人们可以从中看到江南的风土人情,有较高的认识价值,从鲁迅小说中看到的许多东西场景,在绍兴都可以找到,如咸亨酒店、乌篷船、社戏里的场景等。当然鲁迅作品中也借鉴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学的某些技法,如注意环境气氛的渲染、素描式的景物描写、精练简洁的语言特色等等。只是西洋文学的技巧用得更得心应手。

总之,鲁迅作品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在教学中,要着眼于系统整体的要求,分析具体作品时,不能从某个部分出发,而应从系统整体出发,与其他部分联系起来。尽管小说、杂文、散文的体裁、结构、表达内容的方式不同,但在同一时期,某些思想内容总要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得到表现,因此,我们分析他的作品时应注意其大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的小环境,关注他作品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表现手法。这样许多在单篇课文中难以解释清楚的问题很容易就弄清楚了,许多认识肤浅的问题也就抓住了要害。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