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诗词曲论·诗论·筱园诗话》简介介绍
释义

《诗词曲论·诗论·筱园诗话》简介介绍

《诗词曲论·诗论· 筱园诗话》新诗鉴赏

诗论,四卷,清朱庭珍撰。庭珍(1841~1903)字小园,一作筱园,云南石屏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会试落第,乃归,主持家乡书院,未出仕。

朱氏论诗主张“言为心声,诗则言之尤精者”。他把这种“心声”解释为“天籁”,亦即天道藉人心以表达其意旨,这样天道之盛衰升降必然影响诗歌创作,使诗创作亦呈现盛衰升降的局面:“盖一代之诗,有盛必有衰,其始也由衰而返乎盛,盛极而衰即伏其中。于是能者又出奇以求其盛,而变之上则中兴,变之下者则愈降。古人所谓‘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也。”这种对于诗道变化的理解简单了一些,似乎在重复“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的道理。但朱氏意识到作家对诗道盛衰的影响,所谓“其变之善与不善,恒视乎人力。力足以挽时趋,则人转移风气,其势逆以难,遂变而臻于上;力不足以挽时尚,则风气转移人,其势顺而易,遂变而趋于下”。我们长期以来只强调伟大作家应运而生的必然性,强调社会的变迁对作家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伟大作家转移风会时尚的巨大作用。

作者还注意到作为“心声”的诗歌的共性:“自来诗家,源同流异,派别虽殊,旨归则一。盖不同者,肥瘦平险、浓淡清奇之外貌耳,而其所以作诗之旨及诗之理法才气,未尝不同。犹人之面目,人人各异,而所赋之性,天理人情,历百世而无异也。至家数之大小,则由于天分学力,有浅深醇疵,风会时运,有盛衰升降,天与人各主其半,是以成就有高下等差之不齐也。”这种“天理人情”属于共性,它是诗人、读者、今人、古人得以互相理解和对话的基础。

关于诗人修养,作者提出积理养气。“积理”指通过读书涉世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加深对人生、生活的理解,以增长见识,使得万物万事之理“积蓄融化,洋溢胸中。作诗之际,触类引申,滔滔涌赴。本湛深之名理,结奇异之精思,发为高论,铸成伟词,自然迥不犹人矣”。所谓“养气”,过去一些文论家讲得比较抽象,朱氏说得很具体:“斋吾心,息吾虑,游之以道德之途,润之以诗书之泽,植之在性情之天,培之以理趣之府,优游而休息焉,蕴酿而含蓄焉,使方寸中怡然涣然,常有郁勃欲吐畅不可遏之势,此之谓‘养气’。”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培养艺术敏感,通过加强修养,排除杂念,形成一种极易被触发的诗情,“养气为诗之体”。

在创作中朱庭珍还强调“炼气”。“炼气”是指把诗人日常培养成的艺术敏感转化为诗歌艺术。所以又要“镇之以理,主之以意,行之以才,达之以笔,辅之以理趣,范之以法度”。

书中还例举了大量古往今来的名篇佳句以证诗法。如论五古,以杜诗为例说:“往往叙事未终,忽插论断,论断未尽,又接叙事。写情正迫,忽入写景,写景欲转,遥接生情。”总之是“无定法”中的“有定法”。

此书对中国传统诗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时有独见。作者已入近代,西学东渐,由于他僻居西南一隅,基本上未受影响。

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排印《清诗话续编》本。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20 17: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