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武经七书》的主要内容,《武经七书》导读
释义

《武经七书》的主要内容,《武经七书》导读

《武经七书》的主要内容,《武经七书》导读

《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第1套军事理论丛书。北宋何去非、朱服等校勘、审定。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 四月乙未诏令 “校定 《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书,镂版行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3) 由枢密院和国子监负责这项工作,枢密院检详官王震亦参与其事。校定和颁布这7部著名军事经典,目的在于作为考选武举的教科书。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时,初“号七书”,亦简称《武经》。该书元丰官刻本已不可见。宋刊本白文 《武经七书》现存日本 《静嘉堂文库》,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涵芬楼《续古逸丛书》据以影印收入,约为南宋孝宗、光宗时刊本,为流传迄今最古的本子。其他还有宋刻元明递修本、明国子监刻本、运寿堂刊本、嘉靖三十一年(1552)陕藩刊本和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志古堂刻本等。另有日本松山堂校订《七书》刊本等,现能见到的最早的抄本是影宋抄本(原书藏台湾)。《武经七书》的注释本众多,较早的今有北京图书馆复制金宣宗贞祐壬午 (1222) 年序刊本等。

何去非,字正通,北宋浦城(今属福建建宁)人,生卒年不详。学问该博,长于论兵。元丰五年 (1082)因对策词理优赡,被神宗特用为右班殿直武学教授,后迁武学博士,出任徐州州学教授、富阳县令、沧州通判等职。苏轼称“其所著述,材力有余,识度高远。”曾著有《备论》、《司马法讲义》、《三略讲义》等。朱服,字行中,北宋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生卒年不详。神宗熙宁年间中进士甲科,曾任国子直讲秘阁校理、国子司业起居舍人、御史、知州等职。据何薳《春渚纪闻》卷5载:“先君(按:即指何去非)为武学教授日,被旨校正武举孙吴等七书,……内有考证处,先以禀司业朱服。”又据《宋史·艺文志》所著录,七书中有《六韬》、《孙子》、《司马法》、《吴子》、《三略》等5部,署名朱服校定。可见,《武经七书》是在何去非受诏校正的基础上,再由朱服审定编辑而成。

这套丛书分 《孙子》3卷,《吴子》2卷,《司马法》3卷,《李卫公问对》 3卷,《尉缭子》 5卷,《三略》3卷,《六韬》6卷,共25卷。这7部书排列次序也是朱服校定的,但后人有所改变。现存最早的影宋抄本即是如上次序排列。现存最早的宋刊本则将《六韬》提到了 《孙子》之前。明代以后,多以 《孙子》、《吴子》居七书之首,后面几部书的位置排列不一。

《孙子》,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撰,共13篇,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提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含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论法思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军事经典著作。《吴子》,战国时期卫国人吴起撰,今本共6篇,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军事思想,强调“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战略,提出了一些治军原则。《司马法》成书于战国初期,旧题春秋时齐国人司马穰苴撰,其实并非其专著,当包括齐国诸大臣及司马穰苴论述古兵法的有关内容。今本仅存5篇,其中反映了夏商周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些军事制度、战争观点和作战经验,为先秦重要军事著作。《六韬》旧题西周太公姜尚撰,实为战国末期人伪托,共60篇,重视武器和战法的革新,记述了许多古代军事制度和作战原则。《尉缭子》,战国时尉缭撰,今存24篇,对战争性质、战争与经济的联系作了较深刻的分析,还记述了古代赏罚等条令和连保制度。《三略》旧题黄石公撰,疑为西汉晚期人伪托。杂糅道、儒、法等观点,论述国君和主将理国治军的统治谋略,以及所应遵循的规范。其中多处引述已佚古兵书《军势》、《军谶》等文,是一部主要论述战略的古代兵书。《李卫公问对》,世传为唐李靖撰,亦有疑为宋阮逸著。问对采用传统的问答体,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多次讨论军事的谈话。对用兵原则、兵制、阵法、选将、训练、边防等问题,作了广泛地论述,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武经七书》颁行时,除《孙子》保留曹操的注释以外,其余6部书的旧注均删去,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官刻白文本,连《孙子》也去掉了曹操的注解,只剩下七书的原文,约6万余字。

《武经七书》的颁行,确立了兵书在封建社会中的正统地位,较好地保存了我国古代兵书的精华。尽管书中也有不少糟粕,但是,这套军事理论丛书的编成,对我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由于《武经七书》是作为武学教材的官书,自宋以后历代武科均以其试士。因此,它在学术界影响较大,为之作注者,始于宋,盛于明,清代则集其大成。把《武经七书》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注释,最早是宋金时期的施子美《七书讲义》,作为“武学上舍”的教本而刊行。其注虽详,但多衍绎旧说,发明不多。明代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注释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字解与意解相结合,间以史实相参证。“武经善本,刘(寅)著实足当之”,(《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确为注解本中之佼佼者。此外尚有明代的黄献臣《武经开宗》、李贽《七书参同》、黄榜重编《武经七书考试》、李清《武经七书集注》、沈际飞《武经七书合笺》,政治家张居正和理学家王守仁也辑注或批注过《武经七书》。清代还有陈裕《武经七书开宗合纂全题汇解》、朱墉的《武经七书汇解》,鲁经的《武经大全会解》,等等。注解本不下几十种之多。但是,这些注本多为应付科举考试的需要,以备武闱答策之用。近年来又有新的注释本出版,如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武经七书注译》,台湾大夏1984年版孙一之译《武经七书》等。研究论文有许保林《〈武经七书〉刍议》(《漫话中国古代军事》,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许保林、王显臣著《中国古代兵书杂谈》一书中有专门一章介绍《武经七书》;周常生也发表了 《试论〈武经七书〉的管理思想》。(《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其他论述七书中各部兵书的成果尚有许多。

参考文献

  • 1.《中国军事史》编写组:《武经七书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86。
  • 2. 王显臣、许保林:《中国古代兵书杂谈》,战士出版社,1983。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