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诗群·林莽·星光》新诗鉴赏
当我在闲暇中度日
在书本上寻觅
我知道我已不是那种读书的年龄
再不会一天翻过六百页的篇幅
我一本本地搬上书桌
我是在翻阅自己
往往是夜深人静
汽车的喧噪不再撞击我的窗子
钟表滴嗒
我沉在一页页纸张之中
深夜的风掀动它们
如果感动了就在心中落雨
又渐渐平静如秋后的林木
叶子已经落光
能清晰地看到
那温柔阳光下闪着银色的枝杈
久久伫立于山峦幽暗的背影上
这时,成熟的一切不再仅属于自己
我何时能不再被所谓诗的语言所控制
我也讲不清楚
如果老塞总活着
我会感到安慰
许多人都说他不像一个桂冠诗人
而我喜欢他
因为他平和、深邃、不再蛊惑
灵魂透明闪闪如晶石
当晚年他聪慧地感知了上帝的目光
并沿着它攀援领悟的阶梯
那时
他已不再会死亡
午夜之后
谈兴索然之时
我曾用它们轻轻地启示
掀动过往的薄纱
让朋友们看他博大的胸怀
一个老人的喃喃低语
这世界在那声音的背后激动得无法自控
近乎是一种崇拜
那本墨绿色的本子随身伴我远行
在我无法读书之时,我会翻弄
那有些匆忙的字迹
我看到了生活里真正的诗
它们亲切,友善,触动你的心房
恰如情人的手触摸时所唤起的
阳光需要温和下来
海需要沉下来
星空静憩于头顶
这时,你走过沉沉的夜之大地
把逝去和向往的组成情感的河流
一切都跃然于脑际
闪闪如夜空的星斗
《星光》的作者在这首诗中写道——“如果老塞总活着/我会感到安慰/许多人都说他不像一个桂冠诗人/而我喜欢他/因为他平和、深邃、不再蛊惑/灵魂透明闪闪如晶石”。这里的老塞是指1984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捷克老诗人塞弗尔特。塞弗尔特在他最著名的诗集《妈妈》中,抒写了人类永恒的天性对母亲的神圣的爱恋。他不是用夸张的“自我戏剧化”去表现儿子对母亲的依恋,而是以质朴、内在、平静而深沉的语言去款款地流淌他生命的感恩之情,既是给母亲,也是给人类和土地。
这里,诗人的用意显然是从创作态度上表现对内在、质朴、明亮的诗风的向往。《星光》这首诗又可认为是诗人在谈“为什么写诗”和“怎样写诗”,或者说是在谈怎样使诗和生命达成一种同构状态。
前两节是写诗人的生活方式。诗人必经忠于艺术、忠于生活、忠于生命,必经性情之光的不断照耀,最终要进入一种境界,完成气韵的贯通。“我知道我已不是那种读书的年龄/再不会一天翻过六百页的篇幅/我一本本地搬上书桌/我是在翻阅自己”,这就说明,诗人怎样忠实于个体生命深层的经验,不再沿用套用别人的语言、形式、思维方式,以及那些在审美中已经僵死了的东西,只有这样才可能写出纯粹的诗来,才能为流浪的灵魂重建家园。“我沉在一页页纸张之中/深夜的风掀动它们/如果感动了就在心中落雨/又渐渐平静如秋后的林木”——“这时,成熟的一切不再仅属于自己”。罗丹曾经说过:“艺术也是一门学习真诚的功课。”这里所特别强调的是“学习”二字。真诚不是指一种(或不仅是指)道德意义上的创作品格,它只能是一种不断修炼不断磨砺才可能渐渐显形的境界,它需要诗人的天赋和虔诚的艺术良知为基础,对形式和结构的把握为关键。林莽认为,真诚、质朴、内在、闪光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诗歌一般说是个对造型性语言的驾驭问题,它所倾心的是形体和秩序。林莽的痛苦在于“何时能不再被所谓诗的语言所控制”而写出“生活里真正的诗”。后三节就用意象的形式谈了诗人对语言的认识。诗歌的语言无疑是一种构成性语言,但在构成性语言背后的意味是什么?这个问题必须回答。这里,诗人强调的是诗中的语言决不仅仅是语言意义上的语言,更不是某种修辞手法和语感特点,而是伴随着生命一起到来的语言,也就是说表层语言的终点是诗的起点,生命的起点。不应为表面的修辞所蛊惑,应深入挖掘生命体验,这样,那种源于生命的语言就是“平和、深邃、不再蛊惑”的灵魂低语。正是这种诗人和语言的相互照耀和发现,竟使“这世界在那声音的背后激动得无法自控”。“它们亲切,友善,触动你的心房”。
最后一节,诗人表现了自己对豁达、安静、内在、明亮的诗之境的向往,他所倾心的不是阳光和海的强劲与激荡,而是阳光的恒久和海的深旷,这正是艺术之光永恒的抚照使然。
这是一首高品位的现代诗,也是一篇出色的谈诗的文字。诗人“把逝去和向往的组成情感的河流”,呈现给读者,生命和艺术的双重洞开在这里得到完满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