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花》简介|鉴赏
写情小说,二卷三十回。钟心青著。清宣统元年(1909)明明学社出版。标“艳情小说”。
《新茶花》深得译著《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影响,其易外为中,推陈出新,在维新与革命的背景下,在自由与文明的风气中,叙述了以“东方亚猛”自居的沪地才子项庆如和有“茶花第二”美称的春申名妓武林林的一段委婉曲折的爱情故事。才气横溢的项庆如,素来“屣视功名,尘视躯壳”,且“生性多情,温存体贴”,用个亚猛作楷模。常与好友谈及其用情之博,又慨叹相契知音之难觅。聪颖灵慧的武林林,虽身落平康,却良知未泯,倒有那一片纯情留存于心。自从读了茶花女故事后,立志做个马克格尼尔第二,非有真爱情而不轻易许报之。然而,好事多磨,交臂几失。直到庆如留学日本返沪,才得以邂逅于戏院。两情相洽,一见倾心。其间,或有是非波折,总难挡一片诚意真心。到后来庆如资财耗尽,林林情赠孔方,开个书局聊以度日。又那想遭受诬陷,庆如被系狱中,为救挚爱,林林四处奔走,却总是无奈,只得绝笔卖身侯门。一代红颜,三生遗恨。庆如归来,若有所悟,便浪迹天涯,一去而不复返。友人为之感叹唏嘘。
《新茶花》作为一个爱情故事,并没有蹈袭所谓“才子佳人小说”的陈规旧习,而是以一种清新之气显示着自己的风格。作品对于爱情的一系列独特的见解,乃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得以具体展开的。其不仅含有一种对于情感选择的人生态度,而且还参以一种对于大千世界的审美意识。这就使得作品的内涵既富有层次性,又有了一定的深度。主人公项庆如觉得,人之爱流动的云,爱荡漾的水,爱艳的花,爱丽的鸟,皆基于一种趋美的心理。但是,对于人世间的男女之爱说来,则其“好色”与“爱情”还有所区别。“好色是躯壳上的事,爱情是精神上的事,两相比较,自然是精神更重了。”且认为,若仅“姿色可观”,“思想却十分腐败”那“就不足好”;而若“性质高尚,富于爱情”,则即使“不是天姿国色”,那其“丰韵也必与庸脂俗粉不同”。(第四回)从趋美心理到爱情之视内在的精神气质重于外在的姿色魅力的认识进程,赋予了作品一个较高的品格基调,并且亦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了一个较富创意的出发点。清新之气即从中而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的思想观念和文学思潮的浸润与渗透,同时,作为时代的产物,作品亦因此而获得了属于自身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新茶花》的艺术表现,同样亦有着诸多引人注目的地方。其一,情节结构的呼应比照。作品写项庆如与武林林事之前,叙一段陈元戚与谢珊珊的爱情故事以为先导,其红颜薄命,韶光易逝式的结局,既有欲扬先抑的用意,即以此与庆如、林林的爱情之相对持久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同时,也隐含着一个庆如、林林之终将离散的预言。这样的安排,渲染了一种深深的悲剧气氛,显示了一种在现实的制约下,无可摆脱的命运的必然走向。其二,细节刻划的神来之笔。作品写庆如、林林的初会,极尽其细微新奇的笔触,那林林“不觉微微一笑,瓠犀一线,涡印双圆,竟把庆如的魂灵直提到半天里,再循着抛物线落下,刚刚落在林林身上,‘呼’的一声,被他吸入心里去了”(第十三回)。一种灵犀相通,默然相契的情态,被摹写得维妙维肖。其三,人物勾勒的侧面角度。作品写林林光彩耀人的外貌,由元戚的印象所忆;写林林“嘻笑怒骂”的举止,又借少牧的演说而表。旁证博引,人物形象得以充实与丰满。
《新茶花》的出现,深烙着时代的印记,透露着有意识地借用与学习西方小说的某种模式与观念,在中国的背景中创制小说的最初的消息。虽然,这种借用与学习尚未完全脱尽“模仿”的痕迹,但就其总体的品格基调与艺术完整性看来,《新茶花》不失为一部值得重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