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如此江山如此人 千年不遇我逢辰
——毛泽东为胡乔木改诗
胡乔木:1913—1992年。江苏盐城人。长期担任毛泽东的秘书。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出任新华社社长、新闻总署署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等。
1.古有大小二乔 今有南北二乔
毛泽东和朱德在中南海颐年堂向新闻工作者讲话(右二为胡乔木)
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二十多年。在长期斗争中,毛泽东培养了胡乔木,胡乔木则积极地协助毛泽东。不仅如此,他们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也建立了非常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们是亲密的朋友,更是谈诗论词的诗友。
共产党中有两个“乔木”,他们有六同——同名:乔木;同籍:江苏盐城;同庚:诞生于1913年;同为中共党员;新中国成立后都当选为中央委员;他们都写得一手好文章。抗战时期他们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所以人们称他们为南北二乔。
南乔,即我们熟悉的乔冠华,当时在香港《时事晚报》担任主笔,曾撰写了一批气势磅礴的社论,出版过《争民主的浪潮》等专着。20世纪70年代初期,南乔出任中国外交部部长、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
北乔当时在延安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和中央政治局秘书。后来,他先后出任新华社社长、新闻总署署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他撰写了很多有影响的文章,并负责起草过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抗战时期“二乔”一南一北,抗战一结束麻烦来了。很多党的会议、文件中涉及二位时经常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但是“乔木”一名寓意颇深,谁也不愿放弃这个心爱的名字。新中国成立,“二乔”同时进京,重名的麻烦再度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此事竟然惊动了毛泽东。他把“二乔”召集到一起,问南乔以前叫什么名字?南乔答,原名冠华。毛泽东说:这名字很好,以后你就叫乔冠华;北乔本来姓胡,可以改回胡姓,保留乔木二字,叫作胡乔木好了。在毛泽东的“调解”下,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后来谈起此事的时候,毛泽东打趣地说:“古有大小二乔,今有南北二乔。”
2.看闲书乔木养病 赋新词主席斧正
1961年8月25日,毛泽东致信胡乔木:
乔木同志:
八月十七日信收到,甚念。你须长期休养,不计时日,以愈为度。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此诗宜读。你似以迁地疗养为宜,随气候转移,从事游山玩水,专看闲书,不看正书,也不管时事,如此可能好得快些。作一、二、三年休养打算,不要只作几个月打算。如果急于工作,恐又将复发。你的病近似陈云、林彪、康生诸同志,林、康因长期休养,病已好了,陈病亦有进步,可以效法。问谷羽好。如你转地疗养,谷宜随去。以上建议,请你们二人商量酌定。我身心尚好,顺告,勿念。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毛泽东的这封信,情真意切,表达他对胡乔木的关心、爱护和友谊。60年代中期,胡乔木因病到杭州西湖疗养,遵照毛泽东“专看闲书,不看正书”的建议,阅读了大量古代诗词,并对诗词格律进行了研究,创作了数十首旧体诗词,并相继请毛泽东修改。1964和1965年,毛泽东前后为胡乔木修改了四十多首诗词。
1964年10月下旬,胡乔木在杭州西湖之畔写了第一首词《六洲歌头·国庆》:
茫茫大陆,回首几千冬。人民众,称勤勇,挺神功。竟尘蒙!夜永添寒重。英雄种,自由梦,义竿耸,怒血迸。讶途穷。忽震春雷,马列天涯送。党结工农。任风惊浪恶,鞭影指长虹。穴虎潭龙,一朝空。
喜江山统,豪情纵;锤镰动,画图宏。多昆仲,六洲共;驾长风,一帆同。何物干戈弄,兴逆讼,卖亲朋,投凶横,求恩宠,媚音容。不道人问,火炬燃偏猛。处处春浓。试登临极目,天半战旗红,旭日方东。
毛泽东给胡乔木的信手迹
自此,胡乔木的词兴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填了多首。10月下旬,胡乔木将他在杭州写的十三首词呈送毛泽东,请毛泽东斧正。毛泽东收到胡乔木的词之后非常喜欢,尽管他政务缠身,工作繁忙,还是忙里偷闲为胡乔木改词:
其《水调歌头·国庆夜记事》的尾句原词写作:“万里千斤担,只用一愁眉。”毛泽东将其改为:“万里风云会,只用一戎衣。”
《沁园春·杭州感事》的尾句是“天共我,吼风奇剑,扫汝生光。”毛泽东将其改为:“谁共我,舞倚天长剑,扫此荒唐。”
《菩萨蛮·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原子弹爆炸》其二的:“风景异今宵,长歌意气豪。”毛泽东将其改为:“情景异今宵,天风挟海潮。”其尾句是:“魔尽凯歌休,濯缨万里流。”毛泽东将之改为:“魔倒凯歌高,长天风也号。”
《水龙吟》中有一段改得比较多,原句为:“乘摇空浪猛,前冲后涌,指冰山倒!”毛泽东将其改为“乘摇空雪浪,漫天雹雨,指冰山倒!”
毛泽东的修改具有点石成金之妙,使胡乔木的词在艺术性和通俗性方面都有了一个明显的飞跃。后来,胡乔木在填词上有了一些进步,他将自己的词送到毛泽东的手中,毛泽东为之修改,并退回他;胡乔木收到后再修改;毛泽东又予以修改,并再次退给胡乔木,如此者再三,毛泽东不厌其烦。
不仅如此,毛泽东把胡乔木的词修改后,还亲自安排在刊物上发表。经过毛泽东多次修改的《词十六首》,1965年元旦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同时,也发表在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上。胡乔木《词十六首》这般“高规格”地发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很多名人为之注释。
3.如此江山如此人 千年不遇我逢辰
胡乔木的词经毛泽东安排发表后,深受鼓舞,接下来更加诗意盎然,一发而不可收。1965年,胡乔木又写出《诗词二十六首》,他将这些词都呈送到毛泽东手中,毛泽东修改后写道:“这些词看了好些遍,是很好的。我赞成你改的这一本。我只修改了几个字,不知妥当否,请你自己酌定。先登《红旗》,然后《人民日报》转载,请康生商伯达、冷西办理。”在扉页上写道:“有些地方还有些晦涩,中学生读不懂。唐、五代、北宋诸家及南宋好些人写的词,大都是易懂的。”根据毛泽东的这些意见,胡乔木对这些词又非常认真地修改了一次,然后又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对这些词再次修改后批示道:“删改得很好,可以定稿。我又在个别字句上做了一点改动,请酌定。另有一些字句似宜再思再改。如不妥,即照原样。唯‘南针仰’一句须改。”毛泽东所说的“南针仰”,是指胡乔木词中的“干戈掌,南针仰”之句,毛泽东将其改为“干戈掌,方针仰”,并加上注语:“不使人误以为仰我南针,故改。”对胡乔木词中的“文武双全劳动好,营地乐,胜天堂”一句中的“天堂”改为“家乡”,并在一旁批注:“要造新词,天堂、霓裳之类,不可多用。”
毛泽东对胡乔木的诗词创作,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精心指导,胡乔木不仅受到了空前的鼓舞,内心也无比欣慰。而且,他对毛泽东的关怀是非常感激的。后来在《人比月光更美丽》一书中,胡乔木由衷地说,我的词“都是在毛泽东同志的鼓励和支持下写出来,经过他再三悉心修改以后发表的。我对毛泽东同志的感激,难以言表。经他改过的句子和单词,确实像铁被点化成了金,但是整篇仍然显出自己在诗艺上的幼稚”。胡乔木后来写的一首七律,充分表达了他对毛泽东由衷的敬佩和真挚情感:
如此江山如此人,千年不遇我逢辰。
挥将日月长明笔,写就雷霆不朽文。
指顾崎岖成坦道,笑谈荆棘等浮云。
旌旗猎猎春风暖,万木环球看大军。
毛泽东和胡乔木
4.乔木传声改诗词 主席虚心纳良言
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二十多年,耳濡目染,勤奋学习,加之毛泽东的关心和支持,诗词创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他对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写的一些诗词,在定稿之前常常要征求一些诗家的意见,这项工作有时就是通过胡乔木去完成的。
1958年7月1日,毛泽东“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他一日之内,一气呵成,写就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同一天,毛泽东给胡乔木写信:“睡不着觉,写了两首宣传诗,为灭血吸虫而作。请你同《人民日报》文艺组同志商量一下,看可用否?如有修改,请告诉我。如可以用,请在明天和后天《人民日报》上发表,不使冷气。灭血吸虫是一场恶战。诗中坐地、巡天、红雨、三河之类,可能有些人看不懂,可以不要理他。过一会,或须作点解释。”
这两首诗后来并没有在两三日之内发表,而是在三个月之后才见诸报端。原来毛泽东根据有关建议对原词又反复推敲修改,因而推迟了发表时间。
1959年六七月,毛泽东写了两首七律《到韶山》和《登庐山》,首先征求胡乔木的意见,接着又委托胡乔木征求郭沫若的意见,然后根据这些意见,反复推敲最后定稿。
1965年,毛泽东创作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两首词,毛泽东在发表之前,也曾通过胡乔木征求郭沫若的意见。后来毛泽东根据郭沫若的建议对两首词进行了认真修改。
胡乔木还主动搜集他人对毛泽东诗词的建议,积极向毛泽东反映,使毛泽东诗词在艺术上日臻完善。
195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刊载的《送瘟神》发表后,其中有一句最初是“千村薜苈人遗矢”。1966年4月5日,胡乔木就毛诗注释中遇到的问题,写信给毛泽东,信中提到:“‘千村薜苈人遗矢’,据读者来信和查阅有关典籍结果,拟作‘千村薜荔人遗矢’”。毛泽东后来对胡乔木说,把“荔”写成“苈”是笔误,同意按读者建议改正。
1966年4月,胡乔木还向毛泽东反映:袁水拍对《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断句有个意见,即建议由“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恢复为首次发表时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
此外,胡乔木对毛泽东诗词的编辑、整理也做了大量工作。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就是在胡乔木亲自主持下精心编辑而成的。他对诗词的体例、选编原则、注释等都严格把关,使毛泽东诗词这一瑰丽的伟大艺术作品绽放出奇异的光彩。
毛泽东在艺术创作上精益求精、不耻下问的伟人风格,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毛泽东和胡乔木的友谊,毛泽东对胡乔木在生活、工作、政治和艺术创作上的关心和支持,胡乔木对毛泽东的工作以及诗词上所倾注的精力,使他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也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传唱不绝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