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鲁迅杂文《再谈香港》原文与赏析
释义

鲁迅杂文《再谈香港》原文与赏析

鲁迅杂文《再谈香港》原文与赏析

我经过我所视为“畏途”的香港,算起来九月二十八日是第三回。

第一回带着一点行李,但并没有遇见什么事。第二回是单身往来,那情状,已经写过一点了。这回却比前两次仿佛先就感到不安,因为曾在《创造月刊》上王独清先生的通信中,见过英国雇用的中国同胞上船 “查关”的威武:非骂则打,或者要几块钱。而我是有十只书箱在统舱里,六只书箱和衣箱在房舱里的。

看看挂英旗的同胞的手腕,自然也可说是一种经历,但我又想,这代价未免太大了,这些行李翻动之后,单是重行整理捆扎,就须大半天;要实验,最好只有一两件。然而已经如此,也就随他如此罢。只是给钱呢,还是听他逐件查验呢?倘查验,我一个人一时怎么收拾呢?

船是二十八日到香港的,当日无事。第二天午后,茶房匆匆跑来了,在房外用手招我道:

“查关! 开箱子去!”

我拿了钥匙,走进统舱,果然看见两位穿深绿色制服的英属同胞,手执铁签,在箱堆旁站着。我告诉他这里面是旧书,他似乎不懂,嘴里只有三个字:

“打开来!”

“这是对的,”我想,“他怎能相信漠不相识的我的话呢。”自然打开来,于是靠了两个茶房的帮助,打开来了。

他一动手,我立刻觉得香港和广州的查关的不同。我出广州,也曾受过检查。但那边的检查员,脸上是有血色的,也懂得我的话。每一包纸或一部书,抽出来看后,便放在原地方,所以毫不凌乱。的确是检查。而在这“英人的乐园”的香港可大两样了。检查员的脸是青色的,也似乎不懂我的话。他只将箱子的内容倒出,翻搅一通,倘是一个纸包,便将包纸撕破,于是一箱书籍,经他搅松之后,便高出箱面有六七寸了。

“打开来!”

其次是第二箱。我想,试一试罢。

“可以不看么?” 我低声说。

“给我十块钱。”他也低声说。他懂得我的话的。

“两块,”我原也肯多给几块的,因为这检查法委实可怕,十箱书收拾妥帖,至少要五点钟。可惜我一元的钞票只有两张了,此外是十元的整票,我一时还不肯献出去。

“打开来!”

两个茶房将第二箱抬到舱面上,他如法泡制,一箱书又变了一箱半,还撕碎了几个厚纸包。一面“查关”,一面磋商,我添到五元,他减到七元,即不肯再减。其时已经开到第五箱,四面围满了一群看热闹的旁观者。

箱子已经开了一半了,索性由他看去罢,我想着,便停止了商议,只是“打开来”。但我的两位同胞也仿佛有些厌倦了似的,渐渐不像先前一般翻箱倒箧,每箱只抽二三十本书,抛在箱面上,便画了查讫的记号了。其中有一束旧信札,似乎颇惹起他们的兴味,振了一振精神,但看过四五封之后,也就放下了。此后大抵又开了一箱罢,他们便离开了乱书堆: 这就是终结。

我仔细一看,已经打开的是八箱,两箱丝毫未动。而这两个硕果,却全是伏园的书箱,由我替他带回上海来的。至于我自己的东西,是全部乱七八糟。

“吉人自有天相,伏园真福将也!而我的华盖运却还没有未完,噫吁唏……”我想着,蹲下去随手去拾乱书。拾不几本,茶房又在舱口大声叫我了:

“你的房里查关,开箱子去!”

我将收拾书箱的事托了统舱的茶房,跑回房舱去。果然,两位英属同胞早在那里等我了。床上的铺盖已经掀得稀乱,一个凳子躺在被铺上。我一进门,他们便搜我身上的皮夹。我以为意在看看名刺,可以知道姓名。然而并不看名刺,只将里面的两张十元钞票一看,便交还我了。还嘱咐我好好拿着,仿佛很怕我遗失似的。

其次是开提包,里面都是衣服,只抖开了十来件,乱堆在床铺上。其次是看提篮,有一个包着七元大洋的纸包,打开来数了一回,默然无话。还有一包十元的在底里,却不被发见,漏网了。其次是看长椅子上的手巾包,内有角子一包十元,散的四五元,铜子数十枚,看完之后,也默然无话。其次是开衣箱。这回可有些可怕了。我取锁匙略迟,同胞已经捏着铁签作将要毁坏铰链之势,幸而钥匙已到,始庆安全。里面也是衣服,自然还是照例的抖乱,不在话下。

“你给我们十块钱,我们不搜查你了。”一个同胞一面搜衣箱,一面说。

我就抓起手巾包里的散角子来,要交给他。但他不接受,回过头去再 “查关”。

话分两头。当这一位同胞在查提包和衣箱时,那一位同胞是在查网篮。但那检查法,和在统舱里查书箱的时候又两样了。那时还不过捣乱,这回却变了毁坏。他先将鱼肝油的纸匣撕碎,掷在地板上,还用铁签在蒋径三君送我的装着含有荔枝香味的茶叶的瓶上钻了一个洞。一面钻,一面四顾,在桌上见了一把小刀。这是在北京时用十几个铜子从白塔寺买来,带到广州,这回削过杨桃的。事后一量,连柄长华尺五寸三分。然而据说是犯了罪了。

“这是凶器,你犯罪的。”他拿起小刀来,指着向我说。

我不答话,他便放下小刀,将盐煮花生的纸包用指头挖了一个洞。接着又拿起一盒蚊烟香。

“这是什么?”

“蚊烟香。盒子上不写着么?”我说。

“不是。这有些古怪。”

他于是抽出一枝来,嗅着。后来不知如何,因为这一位同胞已经搜完衣箱,我须去开第二只了。这时却使我非常为难,那第二只里并不是衣服或书籍,是极其零碎的东西:照片,钞本,自己的译稿,别人的文稿,剪存的报章,研究的资料……。我想,倘一毁坏或搅乱,那损失可太大了。而同胞这时忽又去看了一回手巾包。我于是大悟,决心拿起手巾包里十元整封的角子,给他看了一看。他回头向门外一望,然后伸手接过去,在第二只箱上画了一个查讫的记号,走向那一位同胞去。大约打了一个暗号罢,——然而奇怪,他并不将钱带走,却塞在我的枕头下,自己出去了。

这时那一位同胞正在用他的铁签,恶狠狠地刺入一个装着饼类的坛子的封口去。我以为他一听到暗号,就要中止了。而孰知不然。他仍然继续工作,挖开封口,将盖着的一片木板摔在地板上,碎为两片,然后取出一个饼,捏了一捏,掷入坛中,这才也扬长而去了。

天下太平。我坐在烟尘陡乱,乱七八糟的小房里,悟出我的两位同胞开手的捣乱,倒并不是恶意。即使议价,也须在小小乱七八糟之后,这是所以“掩入耳目”的,犹言如此凌乱,可见已经检查过。王独清先生不云乎?同胞之外,是还有一位高鼻子,白皮肤的主人翁的。当收款之际,先看门外者大约就为此。但我一直没有看见这一位主人翁。

后来的毁坏,却很有一点恶意了。然而也许倒要怪我自己不肯拿出钞票去,只给银角子。银角子放在制服的口袋里,沉垫垫地,确是易为主人翁所发见的,所以只得暂且放在枕头下。我想,他大概须待公事办毕,这才再来收账罢。

皮鞋声橐橐地自远而近,停在我的房外了,我看时,是一个白人,颇胖,大概便是两位同胞的主人翁了。

“查过了?”他笑嘻嘻地问我。

的确是的,主人翁的口吻。但是,一目了然,何必问呢?或者因为看见我的行李特别乱七八糟,在慰安我,或在嘲弄我罢。

他从房外拾起一张《大陆报》附送的图画,本来包着什物,由同胞撕下来抛出去的,倚在壁上看了一回,就又慢慢地走过去了。

我想,主人翁已经走过,“查关”该已收场了,于是先将第一只衣箱整理,捆好。

不料还是不行。一个同胞又来了,叫我“打开来”,他要查。接着是这样的问答——

“他已经看过了。”我说。

“没有看过。没有打开过。打开来!”

“我刚刚捆好的。”

“我不信。打开来!”

“这里不画着查过的符号么?”

“那么,你给了钱了罢? 你用贿赂………”

“………”

你给了多少钱?”

“你去问你的一伙去。”

他去了。不久,那一个又忙忙走来,从枕头下取了钱,此后便不再看见,——真正天下太平。

我才又慢慢地收拾那行李。只见桌子上聚集着几件东西,是我的一把剪刀,一个开罐头的家伙,还有一把木柄的小刀。大约倘没有那十元小洋,便还要指这为 “凶器”,加上“古怪”的香,来恐吓我的罢。但那一枝香却不在桌子上。

船一走动,全船反显得更闲静了,茶房和我闲谈,却将这翻箱倒箧的事,归咎于我自己。

“你生得太瘦了,他疑心你是贩雅片的。”他说。

我实在有些愕然。真是人寿有限,“世故”无穷。我一向以为和人们抢饭碗要碰钉子,不要饭碗是无妨的。去年在厦门,才知道吃饭固难,不吃亦殊为“学者”所不悦,得了不守本分的批评。胡须的形状,有国粹和欧式之别,不易处置,我是早经明白的。今年到广州,才又知道虽颜色也难以自由,有人在日报上警告我,叫我的胡子不要变灰色,又不要变红色。至于为人不可太瘦,则到香港才省悟,先前是梦里也未曾想到的。

的确,监督着同胞“查关”的一个西洋人,实在吃得很肥胖。

香港虽只一岛,却活画着中国许多地方现在和将来的小照:中央几位洋主子,手下是若干颂德的“高等华人”和一伙作伥的奴气同胞。此外即全是默默吃苦的“土人”,能耐的死在洋场上,耐不住的逃入深山中,苗瑶是我们的前辈。



九月二十九之夜。海上。



【析】 为了抗议国民党当局在广州制造的“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鲁迅辞去中山大学的职务,于1927年9月27日离开广州经香港去上海。《再谈香港》便是鲁迅根据这次在香港亲历的查关事件所写成。对于英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土地上的恣肆,对于为洋主子作伥的某些中国人的奴气,鲁迅感到愤怒。他于轮船离港的当天夜里在海上写成此文,以揭露英国殖民主义的罪恶统治。

这篇文章,透过查关事件来看香港,故叙写查关始末,揭示事件真相,就成为本文的主要内容了。在叙事中写人,写作者自己眼见身受和所思所感的一切,如事前的不安,查关进行中人我的活动和自己的观察、感受,事后的思考和省悟,都娓娓为读者道来,使读者倍感真实,叙事也格外跌宕多姿。这就充分发挥了叙事散文的优长。特别是作者非凡的艺术才能,寥寥几笔,已将查关者的“手腕”传神般地勾画出来,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幅生活的图画。这是因为作者善于准确把握查关者的行为特征,使其肮脏丑恶的行径和灵魂,都无所遁其形。如作品中不绝于耳的“打开来”的喝声,手执铁签“恶狠狠地刺入”的动作,写尽了查关者的装腔作势和凶恶野蛮;那勒索钱财,不得手不罢休的榨取,充分暴露出查关者的贪得无厌;那伸手接钱前先“回头向门外一望”,接钱后“并不将钱带走”,却塞在枕头下,然后再来取走的贼头鼠脑的行径,活画出查关者作贼心虚的嘴脸。通过这些,作者不仅揭露和抨击了香港的查关制度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为读者勾勒出一种产生于殖民地条件下的社会典型。文中的查关者虽是社会上的真实人物,但作者从他们身上挖掘和凸显的,却是这一类人的某种精神品质。这种人依仗洋主子的势力,对中国人民肆无忌惮,因此他们在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敲诈勒索的时候,只怕洋主子而不怕中国人。这种欺内怕外的心理,是帝国主义殖民地统治下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积淀。这是鲁迅杂文中最早出现的这种社会典型,它有着长久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阅读这篇文章,还应认识它的夹叙夹议的写作特点,以及由此造成的高屋建瓴的气势和锐利深刻的文章风格。因为叙事为主,使文章成为鲁迅杂文中的叙事散文,因为夹以议论,又使叙事散文杂文化,体现出鲁迅杂文锐利深刻的特有风格。通过文中的议论文字,作者用理性和智慧的光芒,烛照污浊尘世中鬼蜮的伎俩,用锋利无比的解剖刀,剖析所叙事件中的人和事,使读者如醍醐灌顶,眼界大开,思想升华,见事格外分明。如作者叙写完两名查关者得了钱财扬长而去之后,接写自己“坐在烟尘陡乱,乱七八糟的小房里”所生的省悟,是对“挂英旗的同胞的手腕”的深刻剖析,使读者从前文得来的对查关者的认识更加深化。查关过后由茶房的闲谈引发作者的 “人寿有限,‘世故’ 无穷”的感慨,则一笔挥开去,联系 、融汇了作者在厦门、广州、香港的人生感受,是对某些文人学者的攻击所作的随手一掷式的反击。看似与查关无关,而其实都同是这无奇不有的黑暗社会里的一桩桩怪事,都是善良的人所意想不到的。作者信手写来,苦涩中含着幽默,文章也更显汪洋恣肆,这都更增加了此文的杂文味,读来耐人寻味。

特别要强调的是文章最后一段文字,与文章开头提到的对香港的看法相呼应:

香港虽只一岛,却活画着中国许多地方现在和将来的小照: 中央几位洋主子,手下是若干颂德的 “高等华人”和一伙作伥的奴气同胞。此外即全是默默吃苦的“土人”,能耐的死在洋场上,耐不住的逃入深山中,苗瑶是

我们的前辈。

这就不仅证实了文章开头提到的作者对这次个人经历的不安的并非杞忧,而且尤其证实了香港式的统治模式对于中国人民是何等的灾难!从查关看香港、从香港看中国,作者思潮奔涌,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充分表现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战士和思想家的博大胸怀,以及洞察事物的睿智和敏锐。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