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释义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题为“怀古”的词作,实际上是借“怀古”而寓伤今的情怀。

辛弃疾在宁宗开禧元年(1205)任镇江知府。有一次他登临京口(今镇江市)北固山,佇立在北固亭上,俯视滚滚不尽的长江,缅怀往事,思念当今,词人心潮澎湃,奋笔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词的上片以沉雄的笔力发端,扣住本地风光,由景生情,勾勒出两位历史人物:三国时的孙权和南北朝的宋武帝刘裕。开头“千古江山”三句,点出了孙权(字仲谋),词人首先想到这位雄才大略的著名人物,曾在京口建立吴国的首都,并有统一中国的壮志。然而如今的情景呢?“舞榭歌台”之句,承上由“千古”的时代转入现实的感叹:此地历经沦桑,山河依旧,而人物俱非。甚至当年的歌舞楼台也被“雨打风吹”,早已荡然无存,无处寻觅了。“斜阳草树”以下写刘裕(小名寄奴)。作者又想起南北朝的刘裕,他出生在京口,后来从这里起兵北伐。在东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和十二年(416),曾两次率领晋军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就是对刘裕早年北伐的声威和功勋表示极大的赞赏和钦佩。可是现在也找不到刘裕的遗迹,只见夕阳映照着一片荒草杂树,在一条普通的街头小巷里,据说这里是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上片词人把怀古之情与写景、记叙融为一体,意境沉雄悲凉,寓寄着作者对南宋国势衰微的无限感慨。

换头“元嘉草草”三句,引用南朝刘义隆北伐失败的史实与上片刘裕北伐的胜利对比,含意深切。据史载,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450)命王玄谟率师北伐,进攻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并且妄想象汉代的霍去病那样威武出师,一直打到狼居胥山(今内蒙境内),封祭山神而还。但由于王玄谟草率出兵,结果大败,仓皇地逃回京江。这三句历史概括,凝聚着词人以古鉴今的深层意蕴。紧接着“四十三年”三句,由怀古转入伤今,而以回忆展示,笔墨宕开而更显雄健。作者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1)来到南方,途经扬州时,正是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失败身死,而抗金战火弥漫的时候。如今隔江遥望扬州,当年情景记忆犹新,然而四十三年过去了,中原仍未收复,词人壮志难酬,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感慨。“可堪回首”三句,把这种感情推向深层。往事既不堪回首,而现实的情景更令人伤感。“佛狸祠”,在今六合县瓜市山上。北魏太武帝在打败王玄谟后,率部追击,一直进逼到瓜步山,在那里建立行宫。这就是后人传说的佛狸祠庙。作者登临北固亭,仿佛看见江北瓜步山上一群乌鸦乱飞,听到老百姓在佛狸祠下祭神的咚咚鼓声。这表明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对民族耻辱的意识已渐渐冲淡。此情此景,怎能不激起词人心中的忧伤而感慨万端呢?结末三句,以赵国名将廉颇自比。作者虽然年老,但壮志犹在,还能为抗金事业效力,就象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那样,年纪虽老而饭量很大,精神也壮健,但朝廷是否能理解而重用呢?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使结句更显得悲壮感人。

怀古词作,大都离不开用典,而辛弃疾这首词里的历史故事运用较多,因此有人把“用事多”当作缺点,这是不确当的。词人用典虽多,但能紧扣住镇江的有关史实,并融情于景,写得贴切自然,使思想内涵与艺术性达到高度的统一,增强了艺术感染的魅力。这在宋词中也是不可多得的名作,所以明朝杨慎在《词品》中评论此首为辛词中第一,确有见地。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9: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