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古文观止·王拯·《媭砧课诵图》序》鉴赏
释义

《古文观止·王拯·《媭砧课诵图》序》鉴赏

古文观止·王拯·《媭砧课诵图》序

《媭砧课诵图》者,不材拯官京师曰之所作也。拯之官京师,姊刘在家奉其老姑,不能来就弟养。今姑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 阻于远行。拯自始官日蓄志南归, 以迄于今, 颠顿荒忽【1】, 琐屑自牵【2】, 以不得遂其志。

念自七岁先妣殁【3】,遂来依姊氏。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荫有屋二椽【4】,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 朝出而暮归。比夜【5】, 则姊恒执女红【6】,篝一灯, 使拯读其旁。夏苦热 【7】, 辍夜课。天黎明, 辄呼拯起, 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 一使拯坐而读。读日出, 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 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 稍逐于嬉游, 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瘁死之状【8】, 且曰:“汝今弗勉学, 母氏地下戚矣!”拯哀惧,泣告姊, 后无复为此言。

呜呼! 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时, 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 日惴惴于悲思忧戚之中, 不敢稍自放逸。自二十后出门, 行身居业, 日即荒怠, 念姊氏教不可忘, 故为图以自警, 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 庶免其堕弃之日深【9】, 而终于无所成也。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为之图者, 陈君名铄, 为余丁酉同岁生也。



【注释】

【1】 颠顿荒忽: 比喻流离失所, 心神不宁。

【2】 琐屑自牵: 被生活中琐碎的些稍小事所缠。

【3】 先妣: 对已经死去的母亲的称呼。

【4】 树荫有屋二椽: 这句是说树荫有屋中二根椽为径的圆周那么大。

【5】 比: 到。

【6】 女红: 专指中国古代妇女所做的针线活。

【7】 苦: 在文中为使动用法, 义为苦于热。

【8】 劬劳: 因过分劳累而形容佝偻憔悴不堪。

【9】 庶: 几乎、差不多。放在句首有表希望之义。



【赏析】

此文选自 《龙壁山房文集》, 是一篇清新自然的抒情散文。由于作者情绪缱绻, 思念成疾, 是以写得缠绵悱恻, 一往而情深。其抒之情, 柔能绕梁, 醇可醉人, 其状之物, 如形附影, 触手而及。可谓深谙文胆琴心。

“物色相君,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萧瑟秋风今又起,换了人间。北雁南飞,黄花遍地;秋水清砧。万户捣衣。文人骚客对景赋情。每有悲秋之感,是以有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千古佳句。更有欧阳修宏篇巨论的《秋声赋》。本文作者并非为悲秋所作。只是秋夜长而寒梦烦。对着细雨梧桐,每扰秋景,念自己坐于高堂华屋之下,冬裘夏葛,尽享荣华:忆故人蜗居僻乡闾里,饱受饥寒之苦,暑热之侵,能无憾乎?关山致意的鸿雁便牵动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勤奋清苦的捣衣声也就撩乱了作者的九曲愁肠,他再也禁不住秋日万物的袭侵,遂邀人作画, 自己则注万斛情思于笔端,千头万绪,冲涌而来,为诗为文,聊以寄托对远居南方阻于路途之遥的姐姐的思念。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作者的情感是在日思夜梦中由实而虚,由虚而神酝酿和提炼出来,是以气真而言宜,行文如流水一般,成于自然,而文之胜亦在于自然之巧之妙。本文在抒情上有几个突出的特点:巧于顺序、主次分明;抓住事物的各个特点运用白描的手法来进行描绘;特别是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小事,捕捉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细细诉来,使人看了有身临其境之感。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巧于顺序、主次分明:本文第一段写作者与其姊不能相见的原因。他坐于庙堂之上。临窗对着细雨梧桐,耳鸣鸟语啾啾,思飞于野,情动于衷,快写一笔,记下这幅画是自己在京做官时邀人所作。写完这一句,即抛下不管。在读者心里留下一个沉甸甸的悬念,而从千丝万缕的愁思中理出一段衷肠来写,抑制不住地叙述起急于姊弟相见又不能相见的原因。第二段写渴望相见的原因。他命运多舛,幼年丧母,自幼与姊相伴为命,常常是青灯对难眠,更兼姊之贤淑,对弟百般怜爱而又深晓大义。择师而教,砥砺磨志,勉其刻苦勤学,使弟大有所为。姐姐不亚于他的严父,姐姐之情更胜于慈母之情了。第三段写作图的原因。想着姐姐往日抚养教导之恩,作者三省自己,在姐姐身旁时“日惴惴于悲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然而进京之后“行身居业, 日即荒怠”两相对比,天渊之别。作者痛悔之余,为了不忘怀姐姐往日之谆谆教诲,也为了砥砺中年青云之志,他邀人作画,如明镜红日般高悬于壁,坐卧俯仰,举手投足之间皆可见嘉树巨石,姐砧弟诵,免使自己稍有荒废松懈。一片磨剑之意。不亚于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亦有似于苏秦的头悬梁锥刺股。言归正传,如果按照开篇第一句话的思路,应是把第三段提为第一段,因为文中第二句陡极险极,大有凌空飞来之感。按理,说完作图的时间应该承之以说明作图的原因,然后才是第二段,第一段则作为全篇的收束。尽情抒发作者不能与姐姐相见的思念之情。但作者一反这种正叙(或称顺序)的笔法,而是独具匠心地采用倒叙。之后, 才正叙到作图的原因。这样写能收到许多横空而来的妙发, 因为作者的所有怨思惆怅就在于亲人相离, 天南海北不克相见, 以尽尺寸之思, 因而一提笔执素, 便是心潮滚滚, 思绪绵绵, 不禁中胸内情感排山倒海似地冲决漾来, 狂波浊浪无拘无束地将自己对姐姐的思念之情倾诉得淋漓尽致。作者这样安排次序, 使得一篇文势平谈的图序品文显得气势奔涌如万斛源泉, 文脉跌宕胜奔腾群山, 而且使读者一看便能知晓。全文的重心并非在于说明图作的如何。而是作者汪洋般的思念之情荡溢于纸面。

抓住事物的各个特点用白描的手法加以描绘, 特别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事细事娓娓诉来。这一特点在文中的第二大段表现得最为明晰可见。作者七岁丧母, 孤苦无依, 遂来投奔姐姐。姐姐这时的境遇也十分悲凉凄恻。“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 茕茕独处”。本是一根藤上的两只苦瓜,叶落归根, 现在又紧紧地连在一处了。古人对同是天涯沦落人,尚且能相逢不必曾相识。姊弟异路, 却同为孤苦无依、茕茕独处, 今日弟走投无路投奔于姊, 也可谓是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弟找到了一个人生的落脚点本是值得欣慰的事, 读者也不禁为之心缓意宽, 但一转念及两人的境遇,一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女, 一是百无一用的小小书生, 而这样的两个人却要相依为命、同病相怜, 其情其景, 催人泪下, 揪人心肺。下面文章在描写上或如蜻蜓点水一带即过, 或如骆驼负重般的浓彩重墨, 一笔一顿, 一画一痕, 于心有戚之处则细细道来, 使人闻之恍然作声, 见其立竿现影。他们居在浓荫蔽盖的房屋里, 作者十岁时, 姐姐便送他去上学, 朝出而暮归、日复如此, 从不中辍。在姐姐的督促下, 他勤奋读书, 不敢荒疏学业。很显然, 这样写既平淡无味, 又不能表达作者曲折心境之万一。有道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作者就抓住一件件在现实生活中不显眼的小事来细细品味咀嚼。那些年, 凉月初升, 鸟雀归巢, 旷野蛙声如织之时, 姐姐或纺织, 或缝补, 在屋里伴着弟弟读书, 青灯孤影, 明月照人。朗朗的书声和喳喳摇曳的纺织声相应和, 使人读来, 有如在冷月似钩的桑间陌上, 恍然飘来的啾啾乐曲, 品之无极, 三日不闻肉味。彼时灯火嫣红, 人影在墙, 夏日夜暑, 姐姐担忧苦了弟弟, 便停了夜读, 姐姐的一片体恤之心慈爱之意油然纸上。天色破晓, 姐姐轻轻摇醒沉睡的弟弟, 提着小桌, 拉起揉着惺松睡眼的弟弟, 坐到园中清凉的嘉树下, 温习功课。不难想象, 这时, 勤劳的姐姐可能又已生起炊烟, 为幼小懂事的小弟弟做好了简单可口而热气腾腾的饭菜。经过这些描写, 作者虽然没有明确地为我们描绘《媭砧课诵图》, 但我们已可知其大体: 绿树浓荫, 两块巨大的青石安放其下, 一块是姐姐捣衣的砧石, 一块是弟弟读书的凳子, 或晨光熹微, 红日乍升, 晨光染红了绿园, 翠叶, 青石散发出股股诱人的光晕。一小童端坐其上,目光专注,持本而咏……此情此景,如歌似诗,凭歌凭诗又岂能尽其意。作者抑一腔深情,慢慢道来,方能达到文中化境。”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由小事引发,激出感情巨浪,恰似群山委蛇跌宕。“见一叶而知秋”,作者正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和内蕴,使得一块普通青石砧泰山似地压在读者心里,经久不移,常驻不去,流连而忘返了,信乎!作者又感慨万分地说,自己那时学习比别的学童好,全是因为姐姐的督促。然而,小孩子哪有不贪玩的,一旦他放下去玩,姐姐便真情触动,泪流满面地劝他“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于是弟泣姊亦泣。此情此景,令人不能卒读。

除此之外,作者又把抒情、叙事、写景熔为一炉,时而把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烘托人物。《媭砧课诵图》中的浓树可见姐情之深之茂。青石,青、情一声之转,青石即情石,石头是沉重之物,青石即可理解为“情重”,作者写自己坐在浓荫之下,巨青石之上,正是寓意自己日夜沐浴着姐姐的恩情。又如夜读时“篝一灯”一个“一”字越发衬托出两人相依为命,“茕茕独处”时夜色的凄凉来。全文妙不胜收,他人得来终觉浅,要寻底蕴须躬行。只要读者设身处地进入角色,美景尽收眼底。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3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