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深藏功名 永葆初心
释义

深藏功名 永葆初心

深藏功名 永葆初心

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立下卓越战功,成为“战斗英雄”;建设时期,他放弃安逸生活,深藏功与名,扎根在最艰苦的深山默默奉献,为民造福;迟暮之年,他艰苦朴素,淡泊名利,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他,就是一辈子坚守初心的特等功臣——张富清。2018年底,在全国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中,这位“战斗英雄”的感人故事才被世人知晓……

1948年3月,24岁的张富清光荣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的一名战士。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连队中,张富清担任的是最危险的突击任务,他奋勇争先,敢打敢拼敢闯,只要部队一有突击任务,他就主动报名参战。在壶梯山、东马村、临皋等战役中,他翻城墙、炸碉堡、缴机枪、占领制高点……每一次战斗,张富清总是冲锋在前。他总结打仗的秘诀就是“不怕死”,靠着这种坚强意志,入伍还没多长时间,他就立了不少战功。张富清回忆道:“自从参加解放军以来,不分白天黑夜,每天都是战火纷飞,早已记不清打过多少仗,受过多少伤,但印象最深的是永丰城那一仗。”

1948年11月27日夜晚,陕西蒲城的永丰战役打响了。张富清带领两名突击队员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城墙。全身上下带着三四十斤装备的张富清第一个跳下4米多高的城墙,与对面的敌人展开近战。他端着冲锋枪对着敌人一阵猛扫,一下子就把近距离的七八个敌人全部消灭了。突然,张富清感觉头部被人重重地捶打了一下,他用手一摸,才发现子弹把头顶的一块头皮掀了起来,鲜血流了满脸。他顾不得伤痛,继续投入战斗,匍匐前进逼近敌人的碉堡,用刺刀刨出一个土坑,将捆好的8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放在一起,弹环上拴了用衣服撕成的布条,他猛地一拉,轰隆隆一声巨响,敌人的第一个碉堡掀了盖。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张富清独自坚守阵地到天明,炸毁了2座碉堡,缴获2挺机枪和4箱弹药,数次打退敌人的反扑……战斗胜利了,但一同参战的另外两名突击队员却再也没有回来。每当回忆起这场战斗,张富清都老泪纵横。

后来,张富清一直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他珍藏的那张泛黄的立功登记表和3枚军功章,记录了老人在战火硝烟中的九死一生和冲锋陷阵——特等功1次、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还有两个“战斗英雄”的称号,这些都是他赫赫战功最有力的证明。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战斗留给张富清的,更多的是身上那些伤痕:被弹片掀起的头皮至今留有伤疤,被燃烧弹烧伤的腋窝依旧焦黑,满口牙齿也在战斗中被炮弹震松……张富清用钢铁般的信念和意志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革命军人的热血与忠诚。

然而,60多年的时间里,张富清将赫赫战功深埋心底,从未提起。他的老伴、儿女和身边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不知道这段被他尘封的往事。这些战斗功勋,为什么从来不讲呢?张富清说:“很多战友,为党为人民献出了生命,他们的功劳都比我高,我有什么资格居功自傲、炫耀显摆自己?!”

1955年初,张富清退役转业。多次立功、身体有伤的张富清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或回到陕西老家,但得知上级鼓励大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支援经济建设时,张富清说了一句“党的干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便主动选择了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县。

告别军营,一个旧皮箱锁住了张富清在战场上的全部荣誉。扎根山区,一干就是30年。30年间,张富清先后就职于来凤县粮食局、三胡区政府、卯洞公社、县外贸局、建设银行来凤县支行等单位。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竭尽所能为人民服务。

20世纪60年代,张富清调到三胡区政府工作。当国家要开展精简退职工作时,为了带头示范,张富清首先动员妻子孙玉兰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从供销社辞职。孙玉兰回忆道:“他对我说,要完成任务,领导自己要过硬,勇于从自己开刀,才能开展好工作。如果不让你下来,我怎么去动员别人?”在任三胡区副区长、区长期间,张富清还组织修建了三胡区历史上第一座水电站,供附近两个生产队照明。为了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张富清首先从最穷、最困难的家庭入手,和他们一起栽红薯、种苞谷,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在张富清的带领下,三胡区的生产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在卯洞公社班子成员分配工作片区时,身为副主任的张富清主动选择了最偏远、最艰苦的高洞片区。这里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山连着山,老百姓的物资上不去,山货下不来,不仅吃饭成问题,连日常出行都充满危险。张富清左思右想,决定给当地修路,他认为只有修路才能改变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有了主意,便开始行动。他四处奔走,一边给粮田被占的农民做思想工作,一边筹款报批,规划勘探。白天拿着锄头带领群众一起修路,晚上就直接住到社员家的柴房里,在地上铺点儿干草就睡了。在危险困难面前,处处都有他的身影。这条公路有一半多都建在悬崖上,只能靠爆破打通,十分危险,此时张富清又是第一个站了出来。就这样,和社员们连续奋战4个多月后,1978年,高洞片区的公路终于修通,同时也结束了这片山区几代人不通路的历史。至今,这条路还在为高洞村2000余名村民的出行提供着便利。

20世纪80年代初,张富清调任建设银行来凤县支行副行长。当时银行只有5名职工,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只能借用其他单位的土瓦房,资金更是十分困难,唯一的业务仅是发放贷款。在摸清楚情况后,张富清随即对症下药,他一方面抓职工的学习,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积极想办法为职工解决办公室和宿舍紧张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张富清经常深入相关企业了解情况,出谋划策,提供帮助。慢慢地,银行业务有了起色,各项工作也步入正轨。

不忘初心,坚守使命与责任。张富清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他的眼中,永远都是脚下的土地;他的心中,永远都是人民群众。在张富清走过的地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1985年1月,张富清站完最后一班岗,从建设银行来凤支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从人民功臣到人民公仆,张富清一直以突击队员的精神默默奉献着,在他身后留下的,是汗水,是辛劳;没人知晓,是他立下的赫赫战功和“战斗英雄”的称号。

离休后,张富清依然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虽功勋卓越,但他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从不为家人搞特殊、谋福利,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淡泊名利的作风。

时至今日,张富清还住在银行分配的宿舍里,左邻右舍的房子都翻修一新,只有他家的房子至今未曾改变:剥落的墙壁、泛黄的窗台、破旧的木窗、拼凑起来的家具。过着如此简朴的生活,张富清却心怀感恩之情:“当年和我并肩战斗的那些战友,好多都牺牲了,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提任何要求。比起他们,我今天吃的、住的,已经好很多倍了,我很知足,我有什么资格居功自傲,给党找麻烦、提要求呢?”和房屋一样老旧的,是摆在老人书桌上的两本粘满胶带的《新华字典》。30多年如一日,靠着这两本字典,张富清努力学习《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思想理论著作,原本黄色封面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由于时常翻阅,四周已经磨得泛白,字里行间的红色圆点和波浪线,是老人阅读时留下的标注……离休后的张富清,仍然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写读书笔记,收看电视新闻……他常说:“工作上离休了,在思想政治上不能离休。要常常学习,检查自己。”

当张富清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作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给组织添麻烦。

2012年4月,张富清左膝盖脓肿,经多方治疗不见好转,最后只能截肢。独腿的张富清,没有向厄运屈服,伤口刚愈合,他就用一条独腿做支撑,缓慢地沿着病床移动,后来逐渐扶着墙壁练习走路。在练习初期,摔倒流血的意外时有发生,家里的墙壁上常有老人跌倒后手抓墙壁留下的血迹。儿女们劝不住他,看着他艰难的样子,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心疼,但张富清却用自己的幽默宽慰家人:“战争年代腿都没掉,没想到和平时期掉了。”后来,他用双手撑着辅助行走支架,一遍一遍地在家里练习行走。他乐观地说:“我天天这么摸索经验,时间一久,慢慢就习惯了、熟悉了。”就这样,经过近一年的锻炼,年近90岁的张富清靠着假肢和支架,重新站了起来。

2018年11月,张富清老人去武汉做白内障手术,单位的领导叮嘱老人:“您是离休老干部,医药费全部报销,可以选择好一点儿的晶体,保证效果。”然而,在老人做完手术报账的时候,工作人员发现老人只选了价值3000多元的最便宜的晶体。张富清说:“当时医生给我推荐7000多元到20000多元的晶体,我听到病房一位病友只选了3000多元的,我也选了跟他一样的。我90多岁了,不能再为国家作贡献了,能为国家节约一点儿是一点儿。”

…………

96岁战斗英雄、72年党龄、65载深藏功与名,这是一位老人的初心与本色。一次次无私的选择,一次次忘我的奉献。张富清的一生,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富足于精神,清廉于物质!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9 3: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