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涟漪的总结
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正在指挥千军万马,蒋介石手下的这些摇旗呐喊的喽啰们却仍然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不依不饶,这的确让人觉得好笑。
1946年2月,《新闻天地》第十期又发表了一篇攻击《沁园春·雪》的文章,该刊的编者用了“危涟漪”这样一个笔名,标题很长,叫作《毛泽东“红装素裹”,一首“沁园春”,画出心底事》,编者真是一个“有心人”,他把自1945年12月4日至1945年12月19日所发表的和词共收集了十六首,编成一组,“隆重”推出。还在这组和词的前面编了一个前言,前言云:
他回延安之后,在上月十五日(应为14日)重庆《新民晚报》出现了毛泽东的咏雪词。这确是给予人们的一大冲动的。
第一,更证实了毛泽东的书生本色……
第二,他这首词是借题自慨,把他满腹牢骚都发泄了,以一个正在与政府作政争的在野党领袖,其存于中发于外者,自为各方所重视。
第三,他在此词内所发泄的雄心豪气,大大出乎一般人的意想之外,简直不是像从一个共产党领袖口中唱出来的调子,因为他是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自拟,怎得不令人惊奇?
于是毛泽东这首词颇引起人们的冲动。
重庆的人们在多年国民党反动统治之下,在“共匪”、“毛匪”的哄骗之下,在国民党一边倒的舆论宣传之下,突然读到了《沁园春·雪》这么一首气势磅礴、奇异瑰丽的词作,可能真的是冲动了,但是人们的冲动与危涟漪所感觉到的冲动绝对是两码事。人们不只是冲动地感觉到了毛泽东的书生本色,人们还冲动地感觉到了毛泽东的伟人本色,冲动地感觉到了毛泽东领导下的共产党给民族带来的希望,给国家带来的希望……
危涟漪的文章绕来绕去,最后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重点无非是在后面的两点里,重复一下蒋介石说的“我看他的词有帝王思想,他想复古,想效法唐宗宋祖,称王称霸”,如此而已。不过就是为他们的文化“围剿”造一点舆论,造一点声势罢了。
但是,人民真的是这么好欺骗的吗?他们的算盘打得虽然好,但是口诀却用得不对,所以他们不可能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他们期待通过这场文化“围剿”将毛泽东、共产党在全国人民面前搞臭,借机抬高自己的威望,赢得民心;他们还想通过文化“围剿”上的胜利,来弥补他们在军事战场上的惨败。然而他们这样做,实在是得到了适得其反的结果,很明显,正是他们的所谓“围剿”使毛泽东的这首词在重庆那样的地方具有了更加了不起的巨大杀伤力。就仿佛他们对红军的五次“围剿”一样,使红军成为了名满全球的铁军,使红军成为了革命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
国民党的打算从来就没有真正地按照蒋介石预想的结果实现过。蒋介石打算通过几次武力的“围剿”将毛泽东领导的红军扼杀在井冈山的摇篮里,但是,红军躲过了国民党的五次“围剿”;蒋介石打算将红军消灭在战略转移途中,但是红军通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将国民党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建立了陕北革命根据地;蒋介石打算“先安内,后攘外”,但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再一次使蒋介石的打算落空了;蒋介石打算通过和平谈判争取时间,布置战场,但是他偷鸡不成蚀把米,共产党不仅在战场上赢得了胜利,在谈判桌上同样也赢得了历史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