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六州歌头①·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②。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③。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④,亦膻腥。隔水毡乡⑤,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⑥。看名王宵猎⑦,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⑧,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⑨,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⑩。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①六州歌头,词牌名。 ②莽然,草木繁茂的样子。 ③边声,指边地特有的各种声音,如风声、号角声、马嘶声等等。 ④弦歌地,代礼乐之邦。 ⑤毡乡,北方游牧民族住毡帐,故称毡乡。 ⑥区脱,金兵哨所。 ⑦名王宵猎,金兵将领夜晚出猎。 ⑧空埃蠹,指将兵器闲置不用,积满尘埃,长出蛀虫。 ⑨冠盖使,使者。 ⑩羽葆霓旌,帝王车驾,此指南宋北伐军。
此词为张孝祥建康留守任上所作,洋溢着满腔的爱国热情。
上片侧重写惨遭敌人蹂躏的中原故土的凄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跋扈。“长淮望断”五句,写南宋的边防:面对淮河,极目远望,边境上萧条冷落,死气沉沉,看不到军队活动的踪迹,没有战争时的戒备状态。这怎能不使爱国者满腔悲愤呢?“黯销凝”一句,道出了作者对国事无限忧虑,凝神沉思,悲痛欲绝,却又无可奈何的神态。“追想”三句,写南宋统治者的麻木不仁,使作者联想起当年中原大好的往事。本来,那是统治者妥协投降造致的历史悲剧,词人无法也不能道出事情的真相,只好用“殆天数,非人力”来表达自己难言的苦衷。“洙泗”三句,写昔日的文化之邦,弦歌之地,也充溢着膻腥的气味。“隔水”之句,与前句形成对比:如今的“毡乡”,耕田荒芜,变成了放牧牛羊的场所。“看名王”四句,写敌军的“宵猎”,兵盛马壮。可见敌兵势力强大,南宋国势衰败,中原人民惨遭涂炭,国家前途令人焦虑。
下片抒怀,作者关心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前八句写作者想起“腰间箭,匣中剑”白白地落满灰尘,为蠹虫所蛀,自己徒有雄心壮志,也只能虚度光阴,怀念路途茫茫,在敌人占领下的故都“神京”。“干羽方怀远”以下八句是对南宋王朝的统治者和主和派义愤填膺的谴责和辛辣有力的讽刺。“闻道中原遗老”以下三句写沦为亡国奴的中原人民殷切盼望王师北伐的急切心情和眼巴巴地“南望”的动人情景,这是作者听说的,并非目睹。倘使南方的臣民见到这动人的情景,只要有爱国心肠,就无法抑制满腔的悲愤,泪水就会像泉涌般倾泻。结尾三句,是作者自己真挚感情的抒发,也是当时无数爱国人士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
本词意境宏阔,情感奔放豪迈中又蕴藉着深沉的爱国情愫,令人荡气回肠。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今属四川)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廷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下狱。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为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而被免职。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治水有政绩。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于苏轼,对后来辛派词人的创作很有影响。留有词集《于湖词》。
代表词作:《念奴娇·过洞庭》《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菩萨蛮·回文》《六州歌头·长怀望断》等。
●六州歌头,参见第161页相关介绍。
南宋屈辱的现状,让那一时代的许多有志之士只能在诗词中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本诗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年自己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楼船”与“夜雪”,“铁马”和“秋风”,意象两两相合,雄放豪迈,展开了两幅开阔、壮盛的战争画面。作者在此继续回忆过去大败金人的辉煌战役,可面对现实的屈辱,这十四字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痛楚可想而知。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是令诗人痛心疾首的。诗人曾自许为“塞上长城”,希望自己能在战场上立下丰功伟绩,这是他毕生的抱负。但因主张抗金,他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可见他心中的壮志未酬之恨。然而,老骥伏枥,壮心不死,陆游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
与张词相较,本诗意境同样雄放豪迈。诗人的爱国热情并未因多年被贬、壮志难酬而有所削减。不管是陆诗,还是张词,字里行间的那份拳拳之心,苍天可鉴。
张孝祥的《六州歌头》大量运用了长怀、关塞、征尘、霜风、边声、腰间箭、匣中剑等战争意象,展现了词人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豪放词风。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