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孝经《葬祭以礼》全文|译文
释义

孝经《葬祭以礼》全文|译文

四、葬祭以礼

《论语·为政》中记载: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子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所论,在此概括为“无违”两字,其内涵是“生,事之以礼”和“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事之以礼”即父母活着的时候,子辈要养亲,敬亲,而除此之外,儒家的孝道,对丧葬和祭祀之礼也极为重视,这就是所谓的“追孝”。《论语·尧曰》中说:“所重:民、食、丧、祭。”人民与粮食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儒家却把丧葬与祭祀的重要性,同人民与粮食相提并论,等量齐观。《孝经·纪孝行章》也说:“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曾子曾说过:“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乎!”( 《论语·子张》)也就是说,只有在父母亡故的时候,做子女的哀恸之情才得以自然的、尽情的流露和发挥,这是人之常情。《孝经·丧亲章》中说:“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但儒家又将丧葬之礼加以严谨的规范,为的是使丧亲时既能体现孝子的哀恸之情,又能以礼制来节制感情,不使之泛滥。《礼记·檀弓上》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弁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

这是说,弁地有个人死了母亲,像婴儿一样尽情地哭泣。孔子对此评论说:“他这样做固然是尽情地表达他的悲哀的感情,但这不可能长久普遍。作为礼制,它应该是能普及大众的,是要人人都能做到的。所以说丧礼的哭踊是有一定的节度的。”这就是“君子礼以饰情”( 《礼记·曾子问》)因此,儒家经典中为丧葬之礼作了许多规定,如:

居丧之礼:毁瘠不形,视听不衰,升降不同阼阶,出入不当门隧。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 《礼记·曲礼上》)

孔子恶野哭。( 《礼记·檀弓上》)

辟踊,哀之至也;有筭,为之节文也。袒,括发,变也;愠,哀之变也。去饰,去美也。袒,括发,去饰之甚也。有所袒,有所袭,哀之节也。( 《礼记·檀弓下》)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之,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 《孝经·丧亲章》)

丧葬礼制中,有“三年之丧”的规定。孔子曾说过:“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孔子又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都明确地提出了父母去世后应守丧三年,以报答父母在子女幼年时三年怀抱哺育之恩。

种种礼制规定固然重要,但儒家更强调丧葬时人子的“诚敬”之心。子路说:“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 《礼记·檀弓上》)孔子在回答子贡问丧时说:“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颜色称其情,戚容称其服。”( 《礼记·杂记下》)孔子又在回答子游问丧具时说:“称家之有亡。……有,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这就是说,丧葬之礼中,诚敬之心最为重要,出于诚敬之心,根据家里财力去安排葬礼,就不算失礼。

儒家重丧葬也重祭祀礼。祭祀亡故的亲人,以示不忘本,不忘恩,这正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的表现。《礼记》中的《效特牲》、《祭法》、《祭义》、《祭统》诸篇,都是专论祭祀礼制的,其中《祭义》阐发祭祀的伦理意义及其与孝道的密切关系,如: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禘有乐而尝无乐。

这是说明为什么一年之内进行两次祭祀,而且放在春、秋两季举行的原因:祭祀的次数不能太多,多则倦烦,倦烦则不恭敬了,但次数也不能太少,少则怠慢,怠慢则容易遗忘。秋天时节,霜露覆盖大地,君子心中将产生凄怆的感情,因为想起死去的亲人;春天时节,雨露滋润大地,君子心中有所震动,疑惑将见到死去的亲人。春祭作乐以迎亲人的亡灵归来,秋祭则哀伤地送走亲人的亡灵。

又如:

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飨者,向也;向之然后能飨焉。是故孝子临尸而不怍。( 《礼记·祭义》)

这是说:君子在父母生前尽心奉养,父母去世了,就诚心祭祀,终生都牢记着不要辱没父母。君子终生要为父母服丧,指的是每年父母的忌日。忌日里不做别的事,并不是这个日子不吉祥,而是因为这一天对父母的思念到了极点,所以不敢再为自己做私事了。只有圣人才能使上帝来飨用他的祭祀,也只有孝子才能使父母的亡灵来飨用他的祭祀,因为“飨”就有“向”的意义,只有诚心向往,鬼神才会来飨。所以孝子祭祀时立于尸(神位)前,不会有惭愧的神色。《礼记·祭义》中还说:

孝子之祭也,尽其悫而悫焉,尽其信而信焉,尽其敬而敬焉,尽其礼而不过失焉。进退必敬,如亲听命,则或使之也。

孝子之祭可知也:其立之也,敬以诎;其进之也,敬以愉;其荐之也,敬以欲;退而立,如将受命。已撤而退,敬齐之色不绝于面。

这是说:孝子的祭祀,能尽心于诚笃,因而行动也无不诚笃;能尽心于诚信,因而鬼神如在眼前;能尽心于恭敬,因而举止也无不恭敬,能尽心于礼仪,因而礼节没有过失。一进一退,都显出恭敬,好像真的在父母跟前,听命于父母的使唤。

从孝子祭祀的行为中,可以知道他的心情:他站立时,恭敬地弯曲着腰;走上前时,恭敬地面带喜悦之情;献上祭品时,恭敬地满怀希望;退下来立定时,好像还将听从吩咐去作事似的。直到撤掉祭品退下来时,孝子那恭敬庄重的神色仍然未从脸上消失。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儒家的孝道重视丧葬和祭祀之礼,目的在于“崇德报功”,纪念祖先、父母,并且强化孝亲的意识。这正是曾子所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9 4: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