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题《暗起》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作诗起笔,有……暗起,暗起者,不就题面说,而题自观。(刘公坡《学诗百法》)
【诗例】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解析】
宋代大诗人苏轼评价王维诗画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确是定评。作为盛唐著名山水诗人的王维,其山水诗,有的刻画细致入微,颇似画中小品,如《鸟鸣涧》等作皆是;有的气魄宏大,意境开阔,如巨幅泼墨山水。这首《汉江临眺》就是后者的代表作之一。
此诗的开起,不似作者的另一篇山水名作 《终南山》 用 “太乙近天都”直破题面,而是用“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先大笔勾勒其形胜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处楚地的西塞(《水经注》:“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门……此楚之西塞也”),为楚地西向之卫。又南与从湖南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连接(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扼湘楚之胜,且经荆门注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支流)汇聚合流,是浩浩长江又一咽喉之地。如此形胜之处,怎能不诱人以临以眺呢?这里是实写襄阳处汉江的形胜,形胜之处当然引起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人的“临眺”的兴致。这是用形胜、地势来交代作者“临眺”的原因,也为后文蓄势。同时,这两句只字未提汉水,而仅用地理位置和描状水势的 “接”、“通”来点明这里写的只能是又必然是汉江。首联就题意开起,却未就题面说,但确也题意自现了。这两句又是这幅“汉江临眺”的背景之描,三点 (“楚”、“湘”、“荆门”)两笔 (“接”、“通”),用大笔写意法画出了整幅的背景和轮廓,也为画面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临眺所见。“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只见滔滔江水,上难穷源,下邈去处,似从天地之外来,又似向天地之外去,而夹江峙立的两岸青山,重重叠叠,连绵赓续,看去有的清晰,境状全出,有的似烟如雾,模模糊糊令人难判其有无。这里的描绘,乃是远望所得,是承上言诗人受形胜之引来到了汉江之滨,刚立定脚来,不及细审脚下美景,先放眼远眺。正因其乃是远眺,所以气势阔大;又由其乃是远眺,因而也就成了疏笔淡墨。阔大的气势,疏淡的笔墨,不仅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而且“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令人对汉水及其两岸群山产生无尽的遐想。这二句又如明人王世贞所说“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以传神之笔,画出了这帧山水的主景,和上联所勾之背景构成画面的主神韵,给人以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观感。这一联在全诗结构上也极富章法之妙,紧承“浑括大概”之首联,点醒了题意,且留下了 “有余不尽之意,以开下文”(刘公坡 《学诗百法》)。
接着诗人将远眺的目光收拢,俯视眼前波澜壮阔的胜境。“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里以虚写实,明明是眼前江水汹涌,波浪滔天,江面辽阔,难窥涯涘,诗人却不去作正面描述,偏偏去写水中侧影,只见江水浩大,江面宽阔,临江的郡邑倾映水中,似在江边浮起 (“浦”,水滨);江水奔涌,波涛翻滚,杳远的空中景物倒映江面,如天空在不停地晃动。这样写,正如《四虚序》所云: “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自然如行云流水”(范晞文《对床夜语》),收到了正面描写难以收到的效果。这是王维惯用的化静为动笔法,巧用谓词 “浮”、“动”,将“郡邑”、“前浦”、“远空”化作动景,增加了诗的飘逸流动之势,也将前二联的静景带活了,形成了一幅似静景写生又极具动感的画面。由于另一版本此诗的标题为“汉江临泛”,故有人解释此联为因人在舟中觉舟之摇动而觉“郡邑”、“远空”亦动。亦通,然似不及以“眺”解更增诗味。
临眺之景,似已写尽,一幅汉江山水图也已画就,于是诗人收束全诗道:“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上句是在说襄阳的风和日丽,似全与汉江无关,但“风日”何处不佳,此地得汉江胜境则尤妙已溢于言表。收句曰:“留醉与山翁”,不言流连难舍,却道祈愿“愿其常留目前,与我时时登览,乃得神游于太和也”(清章燮笺本诗语,又注曰:心和神全曰醉)。以赞语与神醉作结,照应首联,收拢全篇,更增添了汉江胜境的诱力。有注谓山翁乃晋人山简,用山简常游醉习氏园林故实,谓诗人思如山简一般。反觉过于坐实,这从诗人用“与”而未用“同”、“似”等词可知。但不论何解,乃就“本位收住”(沈德潜《说诗晬语》),以胜衬胜,又以情结景,将主观感受融入诗境,平推出了乐观积极的情愫。
这首诗意境壮美,色调淡雅谐和,语言清新俊逸,章法谨严,又运以以简驭繁,以虚写实,轻写淡描,且融情入景,乐观积极,确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是《河岳英灵集》编者对王维诗作的评赞,移作此诗评语,更觉尤为的当。
本诗起句用“暗起”法,王维极其擅长,如其五古《渭川田家》、《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诸诗皆是。唐及以后诗人也多加采用,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