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一个10元不等于两个5元
释义

一个10元不等于两个5元

一个10元不等于两个5元

1+1并不是任何时候都等于2,就像一个10元并不能任何时候都等于两个5元。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不能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衡量。尤其在对待金钱时,由于心理账户的影响,一个10元与两个5元是不能轻易画等号的。

个人和家庭在进行评估、追述经济活动时有一系列认知上的反应。通俗点来说,就是人的头脑里有一个心理账户,人们把客观上数目相等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一般人都有心理账户的误区,大家在心里对同样数额的金钱并不能平等地对待。这就是心理账户对我们消费的影响。面对同样数额同样价值的金钱,我们在消费时不是将它们放在同一位置上考虑,而是视它们来自何方、去往何处,以及面值的大小而采取不同的消费态度。比如,一个10元跟两个5元在数值上是对等的,但在我们实际的消费中却是不一样的。你有张100元的纸币,当你不将它破开时,可能会在兜里装很长时间都花不出去,而一旦被换成了零钱,那它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花在了连你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而当你后悔时,它已经在别人的口袋里了!这就是心理账户存在和影响的结果。

心理账户不仅对年轻人有很大的影响,对老人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作为子女,每当年终时,你想给父母一大笔钱表示孝心,希望他们买营养品、去旅行等等,但他们会因为心理账户影响,把这些钱存起来,不舍得花。这个时候你不妨将这笔钱分若干次以小额的形式给他们,这样大钱就变成了小钱,或者说是被归到了零花钱的心理账户里,他们会将这些小钱真正地利用在生活当中,你的孝心也就真正地实现了!

小丽的父母都是退休的老干部。因为时间紧,小丽没空去给老人买衣服,因此每年过春节回家都给老人钱,让老人自己去买几件好衣服穿,但老人每次都趁小丽走后把她给的钱存进银行。小丽再回家时,看到老人身上还是那两件衣服,就有点生气地问老人为什么不买衣服。老人每次都说不用买那么好的衣服,有衣服穿就行了,那么多钱还不如先放银行存着呢。小丽为此烦恼不已,觉得自己想尽点孝心都做不到。小丽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情,为帮助小丽解除烦恼,故意问小丽:“一个10元等于两个5元吗?”小丽说:“当然是相等的。”朋友则说:“不,一个10元跟两个5元在面值上是相等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不等的,人都会受心理账户的影响。”听朋友将心理账户对人的影响详细地解释后,小丽恍然大悟。此后,每次过年她不再给二老更多的钱,只给他们够买一件衣服的钱。二老感觉钱不多,也就不再存银行了,终于买了新衣服。小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另外,心理账户对人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影响是:许多人通常不重视自己赢来的钱,比如通过股票、基金等收益得来的钱,这些钱花起来特快,一点都不心疼,好像在花别人的钱一样。而对自己正式工作时挣来的一分一厘的血汗钱都斤斤计较,因为许多人觉得只有自己工作挣的钱才叫作“血汗钱”,花出去的时候才会心疼。这些就是心理账户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因此,对待金钱一定要多几分理性。自己口袋里的金钱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不能厚此薄彼。在消费时一定要避免人为地设置心理账户,不要将不同用途或不同来源的钱区别对待。

思路突破

看清心理账户的影响

以前,人们可能并不知道心理账户这个概念,但肯定在花钱时受到过心理账户的影响。当然,有时是好的影响,有时是坏的影响。心理账户引导你“小钱大花”时,便是好的影响;而当它引导你“大钱小花”时,便是坏的影响。

避免人为地设置心理账户

鉴于心理账户对人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应避免人为地设置心理账户。下面再看一个心理账户对消费影响的例子。

小吴前几天刚花两千多元买了一个最新上市的MP4,谁知买来没几天就在公交车上被人扒去了。小吴既愤怒又无奈。他非常喜欢那个MP4,要不要再买一个呢?最后权衡了一下有点心疼钱,还是算了。

而实际上,如果那天被扒走的不是新买的两千多元的MP4,而是同样价值的手机的话,那么小吴会不会选择再花两千多元买一个新手机呢?答案是肯定的。那时难道小吴就不心疼钱了吗?为什么同样是两千多元钱,买不一样的东西感觉就不一样了呢?这就是心理账户在影响人的消费行为了。

单从价钱上讲,买手机和买MP4其实是没有区别的。小吴面临的都是损失了价值两千多元的物品,只不过在两种情况下小吴损失的形式不同:在第一种情况下,小吴是因为被扒走了一个MP4而损失了两千多元;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小吴是因为弄丢了手机而损失了两千多元。同样是损失了价值两千多元的东西,为什么小吴的选择决定会截然相反呢?那正是心理账户所带来的误区。

看了小吴的故事,相信你一定笑了。其实你不用笑,轮到你,你可能也会做出和小吴一样的选择。因为心理账户的现象在大家心里是普遍存在的。心理账户的存在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理财投资决策,也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决策。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人为地设置心理账户,客观理性地对待自己的金钱。

防止“小钱大花”和“大钱小花”

“小钱大花”就是有时手里的钱越小,花得越快越多,而手里的钱越大,反而不那么容易花出去了。

某西方经济学家曾对个人消费问题进行过一次深入的研究。他以二战后犹太人的消费问题为例进行了研究。二战后,为了表示对犹太人的歉意赔偿,西德政府赔付给以色列一笔抚恤金。当然,抚恤金是无法抹平战争的创伤的,但是对于战后元气大伤的以色列人来说,能得到抚恤金也是一件意外的惊喜了。抚恤金的分配方式不同,按照规则,每个家庭或者个人得到的赔款数额并不相同。有人获得的赔款比较多,甚至超出了他们年收入的2/3;有人获得的赔款则比较少,只相当于年收入的3/50。经济学家调查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结果,在所有接受赔款的家庭中,消费率高的不是接受赔款多的家庭,而是那些接受赔款少的家庭。奇怪的是那些获得赔款少的家庭,他们在得到赔款后的平均消费率居然高达2.00,这意味着什么?这相当于他们平均每收到1元的抚恤金,不仅将它们全部用在了消费上,而且还要在自己的存款中掏出1元添进去。而得到赔款多的家庭则将自己所得赔款的大多数都存进了银行或者买了股票。看了这个调查相信你已经明白了什么叫作“大钱小花,小钱大花”。这同样是心理账户在作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理性地花钱,不要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定不能花。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自己的金钱才能让自己的财富增值。

当心心理账户对投资理财的影响

邓某是个刚入市的股民。他听一位分析师说一只股票很不错,将来有50%的上涨空间,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20000股,买入价是15元/股。谁知两天后股市大跌,他买的股票已经跌到了9元/股。邓某呆呆地坐在电脑前,不知道要不要抛掉。按照股票交易原则,跌幅超过7%以上就应该割肉处理了,但牛市还有一个不割肉的原则。

邓某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由于对后市大盘的情况不明了,他决定先做止损,把股票套现。第二天,大盘稳了,邓某又上网看时,发现又有分析师在推荐邓某卖掉的这只股票了。邓某这时想,该不该重新买回来呢?和大多数人一样,邓某的选择是“不买回来”。然而在“不买回来”的同时,邓某又选择了另一位分析师推荐的另一只9元的股票。

其实,在不知道内幕信息即无法预知哪只会涨哪只不会涨的情况下,邓某买的两只股票是完全等价的。如果邓某不确定自己买的第二只能不能涨的话,那还不如买回原先的那只,因为你毕竟对以前的这只有了一定的了解。况且牛市里买跌不买涨,买跌的股票涨上来的希望更大。但邓某在心理上已经觉得买这只股票是赔的,而其实买另外一只的话,用的钱是一样的,而且也不能保证稳赚。那么照这样看,邓某等于做了一次自相矛盾的选择,在面对同样的钱同样的投资机会时,他选择了投资另外一只自己不熟悉的股票。最后结果是,原先跌下去的那只股票真的在后市中表现亮丽,一次一次地创出了新高,而后买的这只却半死不活。邓某后悔得要死。其实,类似邓某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在股市中屡见不鲜。这就是人因心理账户的影响而不能理性思考的表现之一。

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在上面的问题中,买自己亏损过的9元一只的股票跟买自己没有亏损过的9元一只的股票在账面上其实是对等的,然而被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它们之间却存在了“差距”。因为人们总会觉得第一只是赔着钱的,需要上涨70%左右才持平。实际上,购买它们的总成本,其实是一样的。因此,投资理财时一定要冷静地思考,冷静地判断,不要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

点亮思维

一个10元不等于两个5元,乍一听,会觉得很可笑,但只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去想想,便会哑然。因为存在心理账户的原因,同样的面值实际效用并不一定相同。生活中能够不受心理账户的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财。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