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雪山萧寺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释义

《雪山萧寺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雪山萧寺图

北宋·范宽作

绢本水墨淡设色

纵一八二.四厘米

横一○八.二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无款印。诗塘有王铎题赞,称此画“博大奇奥,气骨玄邈,用荆、关、董、巨,运之一机,而灵运雄迈,允为古今第一”。幅上有“顺治三年七月初二日钦赐廷臣大学士臣宋权恭记”正书木印、“钦赐臣权”、”臣荦”、“子孙永宝”等印和清嘉庆诸玺,清《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此图为范宽巨迹,清代王翚曾尽力追摹,其摹本亦藏台湾。

元鲜于枢曾有题范宽雪景山水诗:“前山积雪深,隐约形体具。后山雪不到,槎牙头角露。远近复有千万山,一一倚空含太素。悬厓断溜冰满壑,野店闭门风倒树。店前二客欲安往,一尚稍前一回步。仲冬何为开此图,寒气满堂风景暮。荆关以后世有人,几人能写山水真!李郭惜墨固自好,晻霭但若浮空云,岂如宽也老笔夺造化!”范宽山水画中以雪景见长,端庄沉重,“见之使人凛凛”。《雪山萧寺图》备现其描写“雪意”的功夫。

画面作曲线形高远构图。正面雪峰高耸,山脉盘折,近处寒泉之侧大石兀立;沟壑中有深深的积雪,山后隐现出古寺一角,楼阁相叠;极远处山间古道上有一座城门,山径时隐时现,至近前可见两个旅人荷担而行,他们顶着竹笠,缩头袖手,踏着雪向前走来。雪后的群山,到处是一片银白的世界,大雪覆盖了山峦、楼顶、道路、坡石,周围阴沉沉的,只有一股潺潺流动的山泉,打破了这迷人的宁静。站在此巨幅画图面前,始悟前人所谓:“范宽山川雄厚,有河朔气象,瑞雪满山,动有千里之远。寒林孤秀,挺然自立,物态严凝,俨然三冬在目。”(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

《雪山萧寺图》的表现手法与《溪山行旅图》有所不同。作者为了衬托出白色的雪山,将背景天空烘染成暗灰色,显得阴沉迷茫;山形多取棱角之势,先用墨线勾出轮廓,复于阴凹处加以晕染造成立体感。为了丰富表现力,又用非常细小而稀疏的点子皴顺山势点簇。树法和山法一致,用墨色硬笔勾斫描画,枝枝杈杈皆有“寒”意,树干粗壮,形体开放,伸展松爽。作者通过独特的造型手法寄情于物,那方硬坚实的山岩、皑皑无尽的白雪、迎风呼啸的寒林,都寄托着画家荒寒淡泊、宽博大度的自然观感和心灵境界。

和《溪山行旅图》相比较,《雪山萧寺图》又有许多与之相同的表现特点,如“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山势取盘垣向上高远、深远结合之态。在透视表现方面,作者本着近实远虚、近重远轻的原则对近景山石林木,加强黑白反差,用墨凝重,远景则轻擦淡染、雾气笼罩。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墨色的丰富层次变化,浓淡对比层层减弱,虚实描绘步步推进,“落笔雄伟老硬,真得山骨”(元《图绘宝鉴》卷三),铸成气韵磅礴之势。

从《雪山萧寺图》可以体味到,范宽在此已不拘于刻意写实的传统风格,部分地脱离真山真水,表露出一种写胸中块垒、传意中山水的倾向;喜欢用更加概括简洁的语言表述,上升到了一个更新的层次,即古人所评:“求其气韵,出于物表,而又不资华饰。在古无法,创意自我,功期造化。”(宋《圣朝名画评》卷二)

雪山萧寺图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20 19:3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