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梵天画赞》原文与赏析
王安石
梵天尚实,厥乘孔雀。
鸡知时语,铃戒沉浊。
皜身黄衣,于净无著。
乃持赤幡,归趣正觉。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看了印度传过来的一些佛教画像的感受。
随着佛教的逐渐流传,一些有关佛教的绘画、塑像也出现了。此诗就是王安石感慨于梵天画而作。作者认为一切形式都是最终为了佛门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其实形式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梵天”,是梵语文Brahma的译文,音译为“婆罗贺摩”,亦称“大梵天”。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之神,与湿婆、毗湿奴并称为婆罗门教和印度的三大神。印度的佛教徒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他创造的,被称为始祖。“孔雀”,当时印度佛像都骑在孔雀上。第一句是实写,绘画上的梵天之神十分形象、真买,乘驭在孔雀之上。表现了佛门神仙幽雅华贵而高尚的风姿,冰青玉洁般的与孔雀相伴。象征着佛化作了自然,这正是佛家“无物无我”的表现。
接着写到“鸡知时语,铃戒沉浊”,既写到了自然,也写到了人类。鸡凭借感觉能知道时间,人要想通晓就必须依靠佛教地“铃”来启迪才能旷达,从而离开污浊的尘世。“铃”,用金属制成,球形,有柄有舌,摇动即发声,佛教作法事用的一种乐器。
作者边看画像边发议论:“皜身黄衣,于净无著。”梵天洁白的身子,披着黄色的袈裟,在作者看来这些都是身外之物,只要精神达到佛教“净”的地步就无所谓穿什么了。“净”,是佛教一种称谓,一种境界,为寺僧作事称为“净业”。作者于结尾既表现了对梵天的赞美也表示了一种追求:“乃持赤幡,归趣正觉。”“正觉”(1091—1157)南京禅宗僧人。俗姓李,隰州人。这里“赤幡”是一种佛教仪式的称谓。达到“净”之后,才能举行“赤幡”,于是归所有一切于“正觉”,这才是佛。
赞语语言精练,着字典雅,吟哦之中,使人仿佛看到了一幅优美的佛教画像:梵天手持大铃骑着孔雀,身披黄色袈裟,庄严肃穆,弘扬佛法。更能体会到作者的追求——希望一种崇高的禅的境界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