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信不足有不信》翻译与解读
释义

《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信不足有不信》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 信不足有不信》翻译与解读

太上,下知有之01;其次,亲而誉之02;其次,畏之03;其次,侮之04。故信不足,焉有不信05。悠兮其贵言06。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07

今 译

最好的国君,不妄为而治,老百姓只知道他的存在。次等有为之君,谋福施恩于民,老百姓亲近而赞美他。再次等设刑法治国之君,老百姓惧怕他。等而下之“禁令烦多”之君,老百姓不堪其苦,便侮辱他。国君缺乏诚信,于是老百姓就不信任他。清虚自守之君,功成事遂,老百姓并不认为他有作为,都说是我们自然而然地成就了事业。

评 议

班固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让),《易》之嗛嗛,一谦四益,此其所长也。”(《汉书·艺文志》)本章正是讲“清虚自守”的君人南面之术。

老子说:最好的“清虚自守”的君人,不妄为而治,百姓安居乐业,只知国君存在而已。次一等的国君,造福施惠于民,不干扰百姓的生活,老百姓亲近而赞扬他。再次一等的国君,以严刑峻法治国,老百姓感到惧怕,就疏远他。等而下之的国君,“禁令烦多”,老百姓苦不堪言,就会侮辱他。老子说:国君不守诚信,老百姓就不信任他。老子劝导治国理政的国君,应当爱民、信民、取信于民。孔子曰:“无信而不立。”(《论语》)与老子有共识共鸣。老子说,国君治国有方,功成事遂,老百姓对他不歌功颂德,都说是我们自己成就了大业。老子认为,这样的国君,才是受人民爱戴的理想国君。

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本章老子赞美的“太上”之君,正是“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之君人。

必须指出,老子所赞美的“太上,下知有之”的国君,是道家的化身,是“无为而治”的典型。老百姓“亲而誉之”的国君,是积极有为为广大人民谋福祉的国君,与老子赞美的国君有所不同。由此可见,老子所谓“无为而治”,并不合民意,这就说明老子“夫为而治”的思想,有其严重的局限性。

注释



01 太上:最好的,指治国之君。下:指百姓。两句谓:最好的治国之君,不妄为而治,老百姓自由地生活,只知有君而已。

河上公曰:“‘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质朴也。”

吴澄曰:“谓大道之世,相忘于无为,民不知有其上也。”

02 亲而誉之:楚简本、帛书乙本作“亲誉之”。河上公本作“亲之誉之”。王弼本作“亲而誉之”。傅奕本作“其次亲之,其次誉之。”今从王本。句谓:河上公曰:“其德可见,恩惠可称,故亲而誉之。”

03 畏之:谓国君“设刑法以治之”(河上公说),百姓惧怕他。

04 侮之:国君“禁令烦多”(河上公说),民不堪其苦,故侮辱之。

05 楚简本、帛书乙本作“信不足,安有不信”。帛书甲本作“信不足,案有不信”。王弼本作“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清代王念孙正作“足不信,焉有不信”。“焉,于是也。”(《读书杂志·老子杂志》)

06 悠兮:楚简本、河上公本作“犹兮”。非是。王弼本作“悠兮”,今从之。奚侗曰:“悠,远也。悠兮,静默之象。‘贵言’谓矜贵其言。二章所谓圣人‘行不言之教’也。”句谓:国君不妄为而治,不施言教,百姓信之。

07 谓:楚简本作“曰”。帛书乙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皆作“谓”。两句谓:功成事遂,老百姓皆说是自己自然而然地成就了事业。意谓并非认为是国君的功劳,即“下不知有之”之意。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6: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