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禅诗《斋居》原文|赏析
释义

禅诗《斋居》原文|赏析

青奴白牯静相宜,老罢形骸不自持。

一枕西窗深闭阁,卧听丛竹雨来时。

这是诗人在他清静的书斋中所感受到的一种宁静空灵的禅意。“斋”,一般指书房、学舍,如书斋,东斋等。诗人闲居在书房之中,没有任何纷扰,使他进入了类似参禅的境界。

“青奴”,青衣小奴,这里指牧童。“白牯”,白色的牛。这是诗人从书斋中外眺所见。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走在田间小路上,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画面呵! 这幅活动的画幅,反倒衬出了斋居环境的宁静。看到这种情形,诗人偶然地触发了对于禅的体验,他于是恍然有悟了。“老罢形骸不自持”,行近老境,身心疲怠,却仍要奔忙,形骸不能与心灵达到一种自由的和谐,这是很可悲的呵! 佛教修行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涅槃精神境界,而把世间的一切都视为虚幻的。不仅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在佛教看来是虚空不实的,就连自己的形体也不是真实的存在。佛教术语叫做“破我执”。在佛学教义中,人的形体并非是活生生的生命有机体,而是由 “五阴” (亦译为 “五蕴”) 和合而成一个临时的聚合体。“五阴”即色、受、想、行、识。“色”指感性事物,即是说“我”的感觉器官和感觉对象的总和。“受”,指通过眼、耳、鼻、舌、身、意以感受外境,并引起痛、痒、苦、乐等爱恶情感的精神活动。“想”,指反映色、声、香、味、触、法等构成的一切观念和表象,以及用以思维活动的概念。“行”,相当于动机、意志、意欲、意向等思维活动。“识”,指通过感觉器官对于外在事物的识别能力。人便是这 “五阴”和合而成的。因而,佛教常视人的形体为虚幻的。苏轼云:“常恨此身非我有”也是颇有禅味的。“禅”当然不等同于“佛教”,但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最大宗派,其基本教义是与佛教的基本观念一致的。“老罢形骸不自持”,正是从静寂的氛围中,悟到了身心分离的悲凉感,一阵禅意向诗人袭来。

“一枕西窗深闭阁,卧听丛竹雨来时。”诗人在静寂的氛围中,悟得了禅机。于是,在宁静的书斋里,他继续品尝着、体验着禅的感受。诗人躺在书斋的床上,摒去思虑,犹如蚕蜕,听着雨打丛竹的声音,这声音似乎来自遥远的溟滓,似乎来自另一方世界,人世的喧嚣都隐去了,只有这风声、雨声、竹声,这便是禅呵!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7: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