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汉魏两晋南北朝诗歌·南北朝诗歌·南北朝文人诗歌·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鉴赏
释义

《汉魏两晋南北朝诗歌·南北朝诗歌·南北朝文人诗歌·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鉴赏

《汉魏两晋南北朝诗歌·南北朝诗歌·南北朝文人诗歌·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鉴赏



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本诗历来为人们所赞颂,约写于谢朓将离开南齐京都建康(今南京市东南)去宣城任郡守时,于近郊游览后所作。

“三山”,山名,位于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山有三峰,周为四里,南北相连,故名,并非三座山。“京邑”,指建康。

这首五言诗,是诗人写晚登三山遥望京都时所见景色而引起的眷恋之情。



* * * *



这首诗结构倒很简单,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但诗味特浓。



前半首——春江日暮景色



前两句是:

霸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这是化用了古人两首诗的一些诗句的意思。前一句是借用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意。霸,水名,系“关中八川”之一,出陕西蓝田县,流经长安。奉穆公改古滋水曰霸水,后称“灞水”。涘,水边,即灞水岸边。由眼下的长江联想长安的灞水,进而联及王粲诗句“南登霸陵岸”。

后一句,是化用潘岳《河阳县诗》中的“引领望京室”诗意。河阳,县名,今河南孟县西。京县,指西晋京都洛阳。这里,借指京城或京室。

在这里,诗人用王粲望长安、潘岳望洛阳来比自己的望建康,并以“灞岸”、“河阳”比目前的“三山”。这就是说,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时分登上了三山,回头眺望那都城建康。

诗句由于用了典实,虽然只有十个字,含蕴的内容就很丰富了。

接着下边六句——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这是此诗写景的主要部分,是受后人(包括李、杜)盛赞的写景名句也出在这里。让我们细细地玩味玩味。

先看头两句,是说,夕阳照耀着高耸的屋脊,色彩明丽而高下不齐,都可看见。白日,太阳,此指夕阳。丽,明丽,用作动词,这里有“照射使……色彩明丽”的意思。飞甍,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即屋脊。参差,高高低低不齐样子。

中间二句是名句。它说,仰视天边的晚霞,铺展开来恰似无数幅锦锻;清澈江水,风恬浪静,如同一匹长长的白绸,望不到边。绮,有花纹的丝织品;练,洁白的熟绢。

下边二句,“喧鸟”句是说,喧闹着的众鸟覆盖着江中的小洲。覆,盖也,极言其多。“杂英”句,杂花开满了宽阔、芳香的郊野。杂英,各色的花。甸,郊野。

六句诗把一个“春江日暮景色”描摹得十分清丽喜人,至于其中“余霞”二句,为什么竟成为世人传诵的名句呢?

我想,其原因主要是两点:

一是,诗人用生动设喻和工整对仗,把登高所见的春郊晚景鲜明地描绘了出来,令人惊喜。①设喻好。以“绮”喻霞,确切,艳丽——逗人;以“练”比江,使动景变成静景,融情人物,写景寄意——抓心。②选词妙。用“散”这个动词写“余霞”,使静物之云霞,给人以动态感,又用“静”的形容词写“澄江”,使汹涌动势的江流,显得十分平静,令人沉思与追忆。③对比美。上天(余霞)与下水(澄江),此一比也;素练与艳绮,又是一比;还有动与静的对比等,这些都使诗之形象鲜明,美感强烈。

二是,取得多层次的艺术效果。此诗的前半首的任务,就是描写晚景。你看,诗人登高远眺,那沐浴在金灿灿夕阳中的巍峩宫室,映衬在晚霞下的浩浩大江,点点沙洲,群鸟翔集,繁花争妍,一派春江晚景,尽收眼底。而“余霞”这一名句,于此脱颖而出,收到的效果是多方面的。先是见到春晚京郊景色,十分迷人;进而激起人们对大好山河的无比热爱;同时,也传达了即将离京外放的诗人借景寄托的恋乡(京邑)之思。这些均为下半首诗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半首——抒发自己怀归之情



诗人由描摹转向抒情,即把眼前的美景同心中的离情联系起来。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诗人这次外放,将在那里长久滞留,欢送宴会虽已过去了,但我会念念不忘的。方,将;滞淫,滞留、久留。怀,思念。这就是前二句的意思。

中间二句,佳期,是指归来的日期。怅,怅恨;何许,哪里、何处。霰,俗称雪子、雪珠。这是说,方别了京城,就想到返京的佳期莫卜,于是泪下如霰。可知诗人望乡之心甚切,怀京之情强烈,岁在壮年,然已白了头。这就是最后二句的大意。鬒(zhǎn)黑发。

诗人在这里,不仅因瞻望京邑引出眷恋不舍之乡情,心潮澎湃,而且泛起了游宦无成的感慨。诗以委婉凄切的情调,抑扬起伏的旋律,深深撼动了人们的心弦,且也更深地发掘了主题。



* * * *



自刘宋谢灵运创立了山水诗派之后,山水诗渐趋成熟,到了谢朓手中,山水诗又有了发展。他既汲取了谢灵运那种细致与逼真的优点,又摆脱了谢诗在诗末常留“玄言尾巴”,避免了晦涩和板滞的毛病,形成了自己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清人沈德潜曾有很好评价:“玄晖灵心秀口,每诵名句,渊然泠然,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种深情妙理。康乐每板拙,玄晖多清俊。”(《古诗源》名下注)现在选读的这首诗,正体现了他的这种优美风格。

此诗“乡国之思”的题旨,不是张口见喉咙式的直呼而出,而是借水乳交融情景、层出不穷的意境和流丽秀逸的语言,自然而然地凸现了出来,成了谢诗中的名篇。谢朓就是这样地以自己的一系列名篇,为“永明体”的确立发挥了奠基作用。宋“四灵”之首赵师秀说,“玄晖诗变有唐风”;宋诗论家严羽,也说“谢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举若干诗例说明谢诗“于唐人调不同而语相似。”这些评语,都指明了谢朓诗歌使五言古诗向唐代律诗的过渡,已迈出了一大步。当然,它还不是具有严谨格律的律诗,而只是“调不同而语相似”罢了。我们不妨将在读的这首诗作一些检验,看看有哪些“相似与不似”之处:

大家知道,唐代律诗是定句、定字和定韵的:四联八句,每句五或七字,四韵或五韵,不可转韵,而谢朓这首诗,十二句、七韵,均取霰部仄韵,一韵到底;唐代律诗,讲究字声平仄协调,务必组成律句、律联,而此诗却尚多古诗句式,只在少数诗句上体现了声调和谐;唐律谋篇,讲求起、承、转、合,联间务讲粘对,而谢诗此时还未有这种概念,或者已有某些认识,却未臻自觉。“渐有唐风”之誉,却是当之无愧的。



* * * *



谢朓还有不少绝句式的小诗,极富民歌气色,语言精练,诗味隽永。下边再选读一些这样的诗吧——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1 23: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