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武训》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释义

《武训》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武训是孙瑜所著的电影剧本《武训传》中的主人公。他原名武七,山东堂邑县武家庄人。“训”是当时堂邑县知县郭春熙为表彰武七行乞兴学“为天下后世训”而取的大号。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五岁丧父,七岁丧母,小时候讨饭,十三岁开始就到别人家去做工。

武训生活在穷人中,深知穷人的一切辛酸, “为穷人”成了他行动的宗旨。他小时候跟随母亲四处讨饭,从母亲那里知道了读书的好处。武训萌发了读书的愿望,凭着他的聪明灵巧,换来了钱要去读书时,却在有钱人的嘲笑中,被老师夺走了钱和书,赶出了学堂。强烈的仇恨深深地埋藏在他心底。残酷的现实告诉他,因为是穷人,就不能上学读书。

日转星移,可武训的命运始终没有改变,与所有的穷人一样,只能靠干活糊口。他在张举人家累死累活干了三年,终于有了十八吊工钱,可转眼之间就被张举人一笔勾销了。武训稍一争辩,被张举人打得死去活来,还诬他要造反。在他周遭所出现的一桩桩、一件件劳苦百姓的惨象,深切地告诉武训,穷人不识字,只能任人宰割,饱受欺凌与剥削,富人识字,就可以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要改变痛苦的命运,只有使穷人上学识字。

然而,武训不知道,在那个社会,真正做到“为穷人”是不可能的,这种认识只能说是表达了武训要求改变穷人现状,改变穷人命运的一种理想与希冀。

在历经磨难与艰辛之后创立的三个义学,启蒙读物都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之类,武训没有能力也不可能自己编选教材。主观上的修义学为穷人的愿望和现实中“学而优则仕”的矛盾时时困扰着他。他既为穷孩子读书取得好成绩而感到欣慰,也为穷孩子说读了书可以做官而感到忧虑: “你们都是庄稼人的孩子,咱们都是穷人,有件事情,千万要记牢呀,你们念好了书,可千万不能忘掉了庄稼人哪!千万不能忘掉了咱们穷人哪!”武训对穷孩子的这一告诫,既反映了他的清醒,也反映了他回天乏术的痛苦。

武训怀着农民的质朴与单纯办起了义学,但是,教育作为一个时代统治的体现,不可能脱离统治者而存在,富人的政权不容许“为穷人”的义学与它同床异梦。为了达到歌颂统治者贤明圣德,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统治者采用了剿抚并存的手法,对周大的义军是杀,对武训的义学是抚,是利用,这说明了统治者的狡猾。义学为统治者所称道,并非武训的初衷。面对皇帝赐的黄马褂,皇帝批准造的牌坊,武训都表示了极大的厌恶。“‘乐善好施’的白石牌坊完工了,正在举行盛典,武训一个人坐在义学大门里的石阶上,心乱如麻。”当郭知县要他穿黄马褂谢恩时,武训说, “黄马褂!俺讨了三十年的饭办义学不是为了黄马褂!也不是为了讨封的。”他唱道: “义学正,不用封,黄马褂,没得用,咱那个义学万年不能动!”盛典从开始到结束,武训始终拒绝穿黄马褂,这说明他初衷未改,仍然站在穷人一边,决不与封建统治者同流合污。然而,在封建统治者的强大攻势面前,武训这种个人的软弱的反抗,此时已无济于事了。

在“为穷人办义学”的信念的鼓舞和支持下,武训坚韧不拔。百折不回,苦做苦熬了几十年。不倒翁是武训性格的象征。 “不倒翁,不倒翁,总在笑,总在冲,扳也扳不倒,摔也摔不痛。”他的这个性格特征充分体现在他行乞兴学的全部思想和具体行动之中。

一无钱,二无靠山,三无学校教育,要实现办义学的理想,正如作品所说: “他走的是一条很苦很苦的路,也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一个肩背布褡,手提铜瓢的人,在北方原野上迟缓地,但是坚定地走着。”

无钱,武训卖艺,行乞,打短工,省吃俭用,一个钱、一个钱地积。

义学的第一笔基金是武训卖头发换来的一吊钱。为了积钱,他做过最苦最重的活,代替牛马耕田推磨。用“一锤两个钱,一脚三个钱”的方法赚钱。他含垢忍辱,被人骑,学骡叫牛叫,拿大顶,倒立行走,终因力气不支而倒下,在众人的嘲笑声中、喝倒采声中去讨钱。有时被恶棍打得头破血流,还咬紧牙竖着两个指头讨钱。甚至被打得昏迷不醒时,口中念念有词的还是钱。为了钱,他表演吃砖瓦、喝洗脸水、喝尿、吃屎、吃蚊、吃蝎。平时,他的主食是菜根、猪食。即使是讨来的干粮,也要分为三种:整洁的卖给穷人,成块的、但别人不吃的,卖给酱醋房当发面原料,太脏太碎卖不出去的才留下自己吃。

白天,他不停地干活,要饭、耍把戏,一个村、一个村地走,一个县、一个县地游。晚上,就睡在破庙里。他终身不娶,几十年如一日地过着这种奇操苦行的生活。

人总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人的各种欲望就像运行的地火。而武训之所以能够忍受人们的种种笑骂与侮辱和长期困苦生活的折磨,就在于他“看见钱不断地扔下,好象看见一叠叠砖,一叠叠瓦不断的升起来,多起来”。钱,砖瓦,义学交织成的美丽图画,使武训的一切痛苦都成了过眼烟云。

没有靠山,没有学校教育,武训采取的方式是下跪。去求德高望重的杨进士,他虔诚地在进士府第大门的阶石上整整跪了三天三夜。因为崔廉准品学兼优,他特意从百里之外赶去下跪。顾仲安、曹连枝、滕绣封,贾品重,他都虔诚地下跪过,因为他们是办义学所需要的老师,甚至还去求过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张举人。下跪,在武训看来是一种武器,是一种能够最充分表达自己理想、要求与虔诚之心的行为方式,也是唯一有效地能感动别人的武器。尽管这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农民的历史局限。

武训本身并不是一个奇人和圣人,对穷人的热爱,使他终身劳动,忍受艰苦,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地为穷孩子们兴办义学。但他那一种个人的、苦行僧式的、到处下跪的斗争方式却并不足以为后人所效法。

从义学的缘起,义学的开学,义学的发展,可以看出武训“为穷人”的宗旨是贯穿整个行乞兴学的始末的。作品通过情节的步步推进展示了武训在不同场景中,从思想感情到语言行动都是属于劳动人民的,他始终没有背叛他们,始终是他们队伍中的一员。

剧本最大特色之一在于通过一个场景中对人物幻觉的描写,细腻地刻划了武训的心理活动,从而揭示了武训的全部思想真实。“狂想三部曲”中绝望的苦海,无数冤魂的浮动,举人老爷的狂笑,火狱里苦海中武训的举臂高呼,人们跟着他向天上飞升……。“两个美梦中”五色祥云围绕着的白玉杏坛,小孩子团团围坐在和颜悦色的老师座前,无疑囊括了武训立志修义学的全部思想过程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其间也寄植了作者的赞许和敬佩之情。 “黄马褂”中,在庆祝盛典完工时对武训的幻觉描写也是如此,周大的告诫,贫妇的抱怨,孩子的兴奋显示了在义学办起来后,武训的困惑和深层思考,寄植了作者的同情和激愤之情。这种通过再现内心形象来反映人物内心活动的幻觉描写,使武训的个性更趋鲜活。

武训形象的意义在于:一个社会地位卑下的人,当他有了崇高的理想,有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就可以在历史提供的各种可能性中作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