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字孟德,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重要的艺术形象之一。
有人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确是的论。他二十来岁时为北部尉,执法极严,不避豪贵,威名颇震。黄巾起义时,他率兵五千前往镇压,旗开得胜,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自己独立的形象。当宦官擅权,何进欲尽诛以及灵帝驾崩、朝政有变时,曹操都能迅速地提出正确的处置方法,听之者胜,逆之者亡。可见曹操自少时就严明,善谋,考虑问题周密、敏捷。这是他成为能臣的基本素质。作为英雄,他又勇敢、机智,不但善于指挥千军万马,攻必取,战必胜,而且在关键时刻,不惜身命。董卓弄权,众臣“新亭对泣”,曹操却抚掌大笑,愿借王允七宝刀断董卓之头,以谢天下,可见其勇。行刺被董卓发觉,却诈言献刀,可见其智。曹操是豪杰之士,不肯为人所欺,杀卓不成,立即逃走,招募义兵。又与袁绍会盟,假天子密诏,号令天下。聚十八路诸侯,皆操接应,复推袁绍为盟主,立志“力扶社稷, 拯救黎民”。 曹操并不想为王,但处之中,发现袁绍虚骄、迟滞又怀异心,不足以成大业,不得已自引本部兵马追杀董卓,兵败后离开袁绍,自往扬州东郡,招军练兵,广纳贤士,等待天时。果然,当黄巾余部在山东青州又起时,曹操奉旨克敌,同时乘机扩大队伍,被朝廷加封为镇东将军。复以兖州为中心,继续招纳贤士。为了平定天下,曹操特注意招收具有真才实学之士,从帝王之后到市井无赖乃至杀人犯,只要或有勇,或有谋,皆笼络于门下。不久便威震山东。继而打败吕布,稳固了根据地,为他进朝辅政,平定天下打下了基础。
曹操之所以成为能臣,就在能于恰时利用机遇。当朝廷内部乱得无可收拾之际,曹操抓住了此一时机,你看,他初见皇帝公卿时,十分周到、殷勤,以至帝曰:“曹将军真社稷臣也。”接着,曹操以亲率大军杀退“贼兵”之功进朝,马上笼络朝中有识之士,驱退敌手,迅速控制朝政,封奖部下,安插亲信,并移都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进一步为创立魏国基业而浴血奋战。
曹操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善于利用各种矛盾,各个击破,取得了胜利。他假天子之诏令刘备与吕布相斗,再假天子之诏令袁术和刘备相斗,搅得四方大乱,他坐收渔利。袁术在淮南称帝,天下共怒之,曹操联结孙策、刘备、吕布等,迅速地击败了袁术。然后又马上回师抗刘表征张绣。初收刘、张,又立即回师许都准备抗袁绍,同时暗结刘备,一举歼灭了吕布,遂平定一方。之后,亲率主力,一举而败刘备。
官渡之战中;曹操之所以敢以七万之众而攻袁绍七十万之师;乃因他对袁绍有充分的认识。他正确地听取各方面意见,周密地分析敌情,并亲率精兵;劫烧袁军粮库,致使袁军人心惶惶,又出奇计而攻之,迅速统一了北方。
在巨大的胜利面前,曹操开始骄傲起来。他为统一全国,挥师南下。此时,他想的是: “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这种骄傲与轻敌之中,隐伏着失败。在“赤壁之战”中,八十三万大军,只剩二十七骑。但曹操于兵败逃命之际,仍不失英雄本色。众皆惶惶垂泪,独操每至一处皆哈哈大笑,显现了大将和统帅风度。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之势大体见端,收蜀灭吴皆非易事。然曹操壮心不已,再征刘备,历险阻,越山川,不恤其劳,又遇人中之杰,屡屡损将折兵,几乎丧命,不得不弃汉中而返许昌。兵退斜谷后,曹操受伤,年事又老,从此不再轻易亲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在许昌运筹帷幄,仍思平吴收蜀大计。
曹操弥留之际,仍为未能统一天下而叹曰: “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一世英雄,在壮志未酬的不尽惋叹中走完了他的全部生命历程。但他留给人们的鲜明形象,却历历在目。
其一,他具有真才实学,博古通今。每遇事,必以古为鉴;与人言,常以史比论。华容道上谓关羽曰: “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追子濯孺斯之事乎?”一语而动关羽。见张郃曰: “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观典韦执旗, 曰: “此占之恶来也。”又自著《孟德新书》;宴长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岂可无文?此孙权、刘备所不及也。
其二,正因为曹操有知有识有智有能,所以他和孙权、刘备不一样。孙权每事必仰仗于大都督,刘备每事必听计于军师。三国之君,唯曹操自掌军政大权,凡事必亲往,凡计必己出。虽有众谋士辅之,而操裁断皆出其上。每运一计,其始为众将所不知,其终乃为众臣所叹服。司马懿智能不在诸葛亮之下,然曹操在日,只能为其幕僚,曹操一日不死,司马决无出头之日。观其得陇望蜀之谏,其识又远在曹操之下。
其三,紧急之时,曹操能身先士卒。战濮阳城中,部将劝他在城外,操喝曰: “我不自往,谁肯向前。”遂当先领兵直入。攻袁术时,曹操不以将帅之贵,而亲自下马接土填坑,于是大小将士无不向前,军威大振。
其四,曹操礼贤下士,广开言路,言者有功,有自知之明,乃三国中一大明主。战官渡时,许攸来投,曹操闻之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携手共入。官渡之胜,虽许攸之谋,实操礼贤之功也。胜乌桓回易州后,重赏先曾谏者曰: “孤前者乘危远征,侥幸成功。虽得胜,天所佑也。不可以为法,诸君之谏,乃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操之谋士谏而操不听,事实也不验,仍得赏,并鼓励“后勿难言”,袁绍则相反。田丰出谋忠而被押,事实证明田丰之谋正确,袁不重用,反忌而杀之。庸主、明主于此可分。
其五,曹操一生爱惜人才。每到一处,必令人遍访贤士。乃至为他的敌手献谋而不用者,曹操皆给予重用。操在兖州时,袁绍旧臣荀彧投之,操重用而建大功。贾诩为张绣谋士, “操见诩应对如流,甚爱之。”虽贾诩几次大败曹操,最终仍为操所用,并为心腹。陈琳为袁绍写檄文大骂曹操,左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命为从事。徐晃为杨奉大将,率军截杀曹操。操招谋士曰: “杨奉、韩暹诚不足道;徐晃乃真良将也。吾不忍以力并之,当以计招之”,终得徐晃。吕布之将张辽骂操,操反亲释其缚,延之上坐。张郃为袁绍旧臣,文聘乃事刘表,庞德为马超故将,皆为操罗致,以礼待之,以衣衣之,诸将莫不舍旧从新,乐为之死。曹操爱将就像爱陈琳等文士一样,乃出于他的内心,绝无奸诈之意。后来的赵子龙大战长坂坡时,所到之处,威不可当。曹操在山顶见之,急问其姓名,大赞: “真虎将也。”倘曹操不爱子龙,拼出几员战将,或万弩齐射,子龙怎可走脱。但他要得到子龙,遂令不许放冷箭,以至赵云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而走。尤其是关羽始虎牢关前,立斩华雄,曹操亲自把盏;再三战吕布,曹操称羡不已。尔后关羽之名无时不萦绕于曹操心头,无时不思罗致以为己用。至徐州兵败,刘备、张飞皆逃,曹操首先想到下邳之关羽,曰: “吾素爱云长武艺人材,欲得之以为已用。”及下邳失,关羽无路可走,退守土山。曹兵团团围住,关羽何能得脱。曹操爱将心切,竟应以无人可忍之三约,见关羽,自云“足慰平生之望”。为了笼络关羽,三日小宴,五日大宴,送美女,赠名马,馈锦袍,致金帛,又以纱锦作囊,与关羽护髯。古来爱将,无过于操也。及关羽不辞而别,曹操若不真心相爱,手下雄师百十万,战将如云,前堵后追,关羽单骑怎能走脱。曹操不但不怨,反而感叹: “恨吾福薄,不得相留。”先追而赠袍、赠金,留作路资;再遣人送公文至各处,不许拦截;再驰公文,令各处放行。至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曹操不但不怒,又特派关羽老友张辽亲往传语各处隘,任便放行。操爱羽、知羽,谓之: “云长义士,必不失信。”谅羽,赠袍时,关羽以刀挑过,众人不能忍,独操能体谅之。操之于关羽,乃至胜过刘备、张飞。刘备知羽在操处,致书不称弟而称足下,又称君,谓之“君必欲取功名,图富贵,愿献备首级以成全功。”何伤人之甚也。张飞古城见羽,挥矛便搠,直至擂鼓三通,斩蔡阳而后止,不信而至此。皆无曹操之大度。故解白马之围,斩颜良、诛文丑;华容道上,义释曹操;皆曹操爱将之果,岂偶然哉。
其六,曹操为了赢得胜利,除了收买将心外,还注意收买民心。他军纪严明,不准损害百姓。当夏侯惇纵兵劫掠民家时,于禁剿杀之,曹操反责夏侯惇治兵不严之过,而深奖于禁。征张绣时,曹操安抚百姓, 并下令: “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百姓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首而拜。曹操因鸠鸟惊马,误踏麦田,即要自刎以严军纪,后经解说,仍割发以代。
曹操还有很多长处,如豁达大度,为人负责,言而有信,注重实际,等等,这一切,使他成为一个“乱世英雄”。
世人评曹操,多以“奸雄”目之,其实,曹操还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人。他和蔡邕是好朋友,蔡死后,他还是设法把其女文姬赎回。败袁绍后,捡到一束书信,乃许都与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这显然负了他,曹操不加追究,命尽焚之。曹将下马捧袍给关羽,关羽只用刀挑过,确实欺人,但曹操说他一人,我们十余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追也。放刘备去徐州,知已错,但不复悔,可见其宽容忠信。破袁绍后,崔琰初见面便批评曹操不急存问民俗,有失民望。曹操改容谢之,待为上宾。明知刘备久后必为患,但“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心。”还推荐刘备领豫州牧。当关羽斩华雄之首,以解诸侯之难时,袁术以其职小,要“赶出帐去”,曹操却言: “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且暗使人赍牛酒抚慰。曹操军纪确实严明,注意保护百姓,不但践踏百姓麦田者要斩首,而且“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之罪。”所以,征袁绍而陈兵河上时,当地百姓“箪食壶浆以迎之”。曹操亲切地和老人们攀谈,并曰:“吾军士惊扰汝乡,吾甚不安。”且下令“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之租赋。”并取酒食绢帛给老人。张鲁不忍心放火烧仓廪府库,逃跑前,遂尽封锁,留给曹操,操见而“心甚怜之”,遂差人劝使投降,后又念其封仓之心,优礼相待,封鲁为镇南将军。杨荣卖主求荣,虽有功于操,反被操斩首示众。这些又岂可以奸目之。
不过曹操也确有残忍奸诈之处。杀刘琮母子,以绝其后患。借王垕垕之头以平众怨。假梦杀近侍以警其余。为报父仇,杀戮人民,发掘坟墓,更是难恕。杀贵妃,杀吉平、杀董承等五人全家,杀伏后及二子及宗族二百余口,这些人因为先动手害操,杀之或有可说,但将红旗下三百人加以名为救火、实为助贼为罪名全部斩首,未免过分。共事多年、功勋卓著的荀彧及荀攸,因有碍于他的野心之实现,也被迫死。无力与之争夺者,虽敌手亦厚养之,有碍于己者,虽旧交功臣亦杀。他爱民、爱士、爱将爱兵,但必要时,牺牲他们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些都表现了曹操的残诈处,但也正是曹操这个艺术形象的可贵处。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乃曰: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古今行此事而过于操者不知几何,然有谁直言之。操代而言之,彼虽不言而我已知之矣。故操之言:虽可鄙,终可爱,虽可爱,终不可存,虽不可存,终不可弃。
综而观之,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也是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作者对董卓是一味地贬,对诸葛亮、关羽是一味地褒,唯对曹操的感情颇复杂,因而曹操的内在性格也颇复杂。他有时奸诈,有时豪爽,有时残忍,有时爱民,也颇有人情昧(像刘备那样杀食妇人之肉,自言“妻子如衣裳”;伪诈、仁义并行取西川等,曹操是绝无的)。曹操的最终目的是平定天下,实现个人野心,只要有碍于他的目的之实现者,他就要除。除此之外,他表现出的乃是一位英雄的人物,贤明的君相,杰出的军事家和顽强的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