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文廷式·广谪仙怨》原文赏析
释义

《文廷式·广谪仙怨》原文赏析

《文廷式·广谪仙怨》原文赏析

闻之唐明皇登骆谷之时,有思贤之意。是以终戡大乱,旋返旧京。余以为明皇见机,早规入蜀。故虽仓皇迁徒,而事势昭然。不然,灵武之众,焉得嗣君?勤王之师,孰为标目?登谷遐览,意在斯乎?屡迁而存,古有明鉴。窦康之意,今更广之

玄菟千里烽烟,铁骑纵横柳边。玉帐牙旗逡遁,燕南赵北骚然。

相臣狡兔求窟,国论伤禽畏弦。早避渔阳鼙鼓,后人休笑开天。

作者以词表达政见,作于 “甲午”战败后第二年。词中为外侵内乱忧虑,並建议朝廷学唐明皇入蜀而迁都备战。题下小序较长,作者认为唐明皇入蜀之举是正确的,“虽仓皇迁徙,而事势昭然。”由此李亨得以嗣位灵武,唐军得以重整旗鼓,“安史之乱”终为平息。这一段历史向无褒语,唯文廷式认为于无可奈何之时亦为上策,真可谓超拔之见。

序文说古,正文论今。上阕写甲午之役给国家造成的深重灾难。“玄菟”,汉郡名,原在今朝鲜咸镜道及吉林南部,后徙沈阳一带。“柳边”,指边墙,清初为防北方少数民族,特于辽宁凤城至山海关,开原至发特哈,插柳结绳以定内外,谓之柳条边。“玄菟千里烽烟”,指甲午战争中,日寇从平壤一带迅速北侵,占领营口、牛庄、辽阳等地。“铁骑”,指日军,他们烧杀抢掳,肆无忌惮,在旅顺市,仅得活36人。“玉帐”,主帅所在处,代主帅。“牙旗”,军前大旗,代军前卫将。“逡遁”,犹豫不前。在李鸿章指挥下的陆海军,“畏葸延宕”,战无不败,致使日、俄、英、德等列强,得寸进尺,争相割地,而大清帝国丧权辱国,江河日下。“燕”、“赵”,原指战国二雄,位于今河北北部、南部等地区,这里指京都、中原。前两句突出敌人气焰嚣张,军情紧急,后两句突出战将无能,国势衰弱。上阕就在一片混乱气氛的描写中结束。

下阕对朝廷进行揭露,並提出迁都主张。“相臣”,即朝廷要臣,此指李鸿章等。作者曾联合五十余名京官上《联衔纠参督臣植党疏》,指出“李鸿章一日不去”,“三军之气一日不能振作,溃败之局一日不能挽回。”“狡兔求窟”,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中“狡兔有三窟”的故事,揭露李鸿章等,权倾京师,乾纲独断,植党营私,怙私纵敌。“文官三只手,武官四只手”,这是当时人民对清朝廷的讥讽。“国论”,关于国家的计策议论。“伤禽畏弦”,出《战国策》: “伤弓之鸟,闻弦音烈而高飞。”意指朝廷上下如惊弓之鸟,尽是一派投降言论。“渔阳”,唐郡名,此指安禄山反叛之地范阳。“鼙鼓”,军用小鼓、铜鼓。“渔阳鼙鼓”,代安禄山反叛之事,语出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此指日寇等列强入侵。“开天”,开元,天宝,唐明皇年号。这两句是说,清王朝应考虑速避寇乱,尽早迁都,方为上策,后人是不会笑话的。经对比阐述,作者于词尾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可谓水到渠成,奔马收缰。

《知寒轩谈荟》说,甲午之役中,文廷式及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等力主抗战,“适平壤陷,军覆势迫,主战者抗疏请西幸,空都城以予之,彼必不敢来,来亦易围攻。”迁都之见未必高明,但文等痛斥投降派,反对妥协,精神极为可贵。词自苏辛后“无意不可入”,但象文词这样直接谈政治主张的,此前尚不多见。

“词家用事最难,要体认著题,融化不涩” (张炎《词源》)。此词由唐说清,由唐明皇入蜀,提出清朝廷迁都,先写外患,后写内乱,慷慨陈词,尽抒己见。词中用“千里烽烟”、“铁骑纵横”与“玉帐牙旗”“相臣”、“国论”对比,态度鲜明,击中要害。全词恣肆苍劲,气格出众。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