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难免会有想发脾气、闹情绪的时候。老子说:“自制者强。”“强行者有志。”这是亘古不变的至理,值得人们深思。
孔子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核心,就是一个“忍”字。所谓“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所谓“忍得一时之气,免却百日之忧”。人对于日常的琐碎之事,不必去斤斤计较。一个人若连“小事”都无法忍受,就无法成就伟大的事业。
韩信的故事就是对此哲理的一个很好的佐证。
韩信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大将,他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有一天,一群小混混找茬对他说:“你长得倒不错,但不知胆量如何呢?”韩信听后沉默不语。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小混混又挑衅说:“如果你有胆量,就来杀我;你如果害怕,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吧。”韩信仍然一言不发,他默默地爬过那人的胯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人的一生中,令人生气、惹人发怒的事不计其数,人倘若每件事都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反之,一个人胸怀大志,常常能“忍人所不能忍”,对于许多事情不会放在心上,而是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以忍为上”是一种“玄妙”的处世哲学。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俊杰”,并非专指那些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侠客、英雄;更是指那些能够以自己博大的胸怀和顽强的毅力获取成功的人。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现实需要人们勇敢地承受并积极地去面对。要知道,一个人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可是,也要知道,一个人若是硬要“拿着鸡蛋去碰石头”,只能说他是在做无谓的牺牲。此时,人需要用另一种方式来面对生活,即一切以大局为重,能够“忍一时之气,成一世之势”。
“忍”也是个人修养、智慧、能力的集中体现。一个人遇事动辄发怒、争强好胜,往往会因小失大,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周瑜为人气量狭窄,不能容忍诸葛亮比自己技高一筹的现实,一定要与诸葛亮较量到底。明明曹操在赤壁战败,东吴政权应将主要力量投入到向北扩大地盘的征战中,可是周瑜却让孙权带一部分兵力前往合肥与曹操手下的大将张辽交战,结果受挫,自己则带着东吴主力军与诸葛亮争夺荆州。而争夺的结果自然是失败,周瑜也为此负气身亡,这正是他缺乏修养和胸襟的表现。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忍”来体现个人修养与才能的例子。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作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尤其善“忍”。当董卓擅权作乱时,众官想到汉室将亡,一齐泣哭,唯曹操“抚掌大笑”。当王允责备他时,曹操说:“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条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等到曹操行刺董卓不成时,他又赶忙“持刀跪下”,谎称“献刀”,足见其处事的机智。
曹操翦灭吕布后,已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威,不想来了个弥衡,击鼓大骂曹操。张辽等人要杀弥衡,曹操却忍住了,不愿去担“害贤”之名,将弥衡送刘表处,最后黄祖杀了刘表。曹操的“忍”可见一斑。
“忍”是个人意志品格的磨练程度的体现,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内在力量。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种“动心忍性”的处事方法,一向被人们所推崇。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以忍求尊”的出色运用者。他本为汉室甲胄出身,有关羽、张飞为之效力,虽立功,却仅得安喜县尉之职,但他仍然遵命上任;后张飞怒鞭督邮,为了维系“桃园结义”的情义,他毅然辞官而去;虎牢关战败吕布,他显露锋芒,但仍然坐在诸侯的末位;曹操灭吕布后,刘备与曹操在许都供职,他更是如履薄冰,曹操以“青梅煮酒论英雄”相试,刘备则以“韬晦之计”避让;等到脱离许都后,刘备又先后投奔袁绍、刘表;他总是表现出一副宽厚待人的样子,甚至蔡瑁几次逼杀于他,刘备都只是避让而已,并无反击。而偏偏就是这样一个能够事事忍让的人,得到了人们普遍的尊重,连曹操等政治对手也称他为“英雄”。刘备通过处处忍让而赢得人心,由得人心而得到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最终得以建立西蜀政权,形成与魏、吴“鼎足三分”的格局。刘备的成功显示了“以忍求尊”人生智慧的神奇力量。
明代朱衮在《观微子》中说:“君子忍人所不能忍。”从人格、意志、修养、智慧诸方面探讨“忍”在个人人生中的价值。“忍”并非是“懦弱”的表现,恰恰相反,它显示了一种力量,是人们内心充实、心地坦荡、无所畏惧的表现。“忍”是一种强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质。
“忍”不是低三下四,甘愿受他人摆布,忍气吞声,受人欺侮,逆来顺受,不去反抗的方法,而是一种积蓄力量、绝地反击的方式。一个人善于“忍”,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更容易汲取到各个方面的力量,从而为自己的发展和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