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李珣·渔父》李 珣
李 珣
水接衡门十里余①。信船归去卧看书②。轻爵禄③,慕玄虚④,莫道渔人只为鱼。
注释 ①衡门:指隐居之地。典出《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②信船:让船随着风浪自由飘荡。③爵禄:泛指功名富贵。④玄虚:指道家隐逸世外、追求虚静的处世哲学。
鉴赏 五代十国是一个悲伤的时代,家仇国恨、羁愁旅苦,身世悲欢,这个时代的种种不幸和不如意,李珣都一一经历。在经历过颠沛流离之后,李珣憧憬着自由自在而不受功名利禄羁绊的生活,无论受到多大的挫折都以和谐静谧的心情来看待世界,并且能自得其乐。他的隐逸词,超然于尘世之外,陶然山水,多了几分宁静与闲适自得。
烟波杏霭图【清】戴本孝 苏州市博物馆藏
这首渔父词就是李珣心境的写照。小词真实质朴,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心绪。首句描写了诗人所在的地方有山有水。刘永济在《唐五代两宋词简析》里写:“衡门乃浅陋之门,言贤者居之,不出仕也。”这里的衡门采用借代的手法,虽是描写场景,却把来往者划清了范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任小船悠悠漂浮,自己却是在那里闲适地看着书。下面就直接写了自己的想法,看轻官爵俸禄,只崇拜隐逸玄虚的生活态度。所以,怎么能说渔人只是为了打渔呢? 自己更看重的是这样一个隐逸的环境和安逸闲适的生活。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心境也是得此真传吧!
在保留下来不多的李珣词作里,像这样吟咏隐逸生活的作品,占了他所存词作总数的近五分之一。在这些作品里,常常出现的意象是“扁舟”“渔人”“垂钓”等,作者用的基本是白描的手法,没有过多的渲染,在对自然山水的吟咏中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很能感染人心。清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盛赞李词:“世皆推张志和《渔父》词以‘西塞山前’一首为第一。余独爱李珣词云‘柳垂丝,花满树……’,不减‘斜风细雨不须归’也。”后世对李珣隐逸词的关注远不及对张志和《渔父》词那般,主要原因可能不在艺术表现高下的区别,而是对不同时代的要求,西蜀偏安一隅,国家风雨飘摇,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人们对诗人的关注程度自然不高。而且,作为波斯后裔的李珣或许并不具有汉民族传统文人惯有的政治正统论,他对隐逸的情有独钟更多是依从了他本人的个性及志趣喜好。值得关注的是,李珣并未做过官。宋黄休复《茅亭客话》称李“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是之人品亦佼佼着也”。我们知道花间词人中不乏官至高位者,而他们于当时天下岌岌的大环境下选择的恰恰是躲进温柔乡,吟唱一片“莺莺燕燕”之声。这正是李珣与其不同之处。正如清况周颐道:“如右数阕,具见襟情高淡,故能晚节坚贞。”(《蕙风词话》)(朱铭)
渔父
李 珣
避世垂纶不计年①。官高争得似君闲。倾白酒,对青山,笑指柴门待月还。
注释 ①垂纶:避居隐逸世外,以闲钓为乐。孟浩然《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今日观溟涨,垂纶学钓鳌。”纶:钓鱼的鱼线。
雪山图(局部) 【明】沈周 美国私人藏
鉴赏 先秦以来的文人骚客受儒家思想影响,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学而优则仕。在政治活动中遇到挫折时,往往又会在老庄思想的影响下,回归自然,寻求隐逸生活,避世便成为一种流行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也是一种热门的创作题材。
追根溯源,在屈原作品中就有《渔父》篇开隐逸之端,此后“渔父”这一文学形象便成为避开世事纷扰的象征。历代都有作家创作“隐逸”题材的文学作品,歌咏大自然,将自然景物人格化,或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人格外化为自然景物,表现一种与世无争、回归自我天地、在乎自我闲适的自得心绪。在盛世,隐逸成为一种高蹈情操的行为,而在乱世,隐逸却是一种不得已的自我放逐。所谓隐逸词,描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山水田园中的生活,表达的是不问功名,不管世事纷争,寄情山光水色的情怀。在花间词派中李珣表达这一内容的作品数量最多,有《渔父》《渔歌子》《定风波》计12首。从意蕴上看,李珣词作也为其中的佼佼者。
这首《渔父》词一开始就写明了自己的状态,在这样隐逸的生活中,总是不知道计算时间,因为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不像在朝廷中那样拘束,仿佛身陷牢笼。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为了利益、官职而明争暗斗,只有处在“世外”的人才能真切体会到这“闲”的状态啊! 面对青山绿水,喝着小酒,等到月亮升起再回到柴门中,这是何等惬意的生活。隐逸如此,大概也是较高境界了! 刘永济在《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写:“此皆托渔父之闲适,以见作官受禄者终日尘劳为不如。”
李珣所要表现的“隐”,是一种社会性的避让(不仅仅出于政治上的退避),不同于多数作家把丘山溪壑、田野村居当作荣华富贵、楼台亭阁的补充和替代。所以,李珣的隐逸词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故作高蹈之情,而是真实情感的宣泄,写作这样的作品,描摹的是山水,潜意识里表达出的是对这种生活的渴望和满足。而他这一题材的写法也影响了宋代人。《全宋词》中有很多身在朝野的词人以此抒发对仕宦生活的否定以及心归山水的隐逸之情,如周紫芝、辛弃疾等。(朱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