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选择读书
释义

选择读书

读书,是个纵贯古今的话题。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项最伟大的发明。

不读书,就不会有出息,这几乎在所有人的脑子里都是根深蒂固的观念。然而,劝勉年轻人认真读书,学会读书,却是一个很困难、很复杂,又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每个人对读书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不同成长阶段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读书心态。

人的一辈子,几乎有四分之一的生命历程要在学校度过,专攻读书,主要是学基础知识。走出校门,又要用毕生的时间来坚持读书。读书成了人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人生命的一部分。到书店转一转,那浩如烟海的书籍,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琳琅满目,色彩纷呈,让人兴奋,也让人茫然,甚至有一点悲哀。人生的全部时间,甚至每分每秒都用来读书,恐怕也读不完。人在这时,显得是那么渺小和无助。

在书籍的海洋面前,也就相当于在知识的海洋面前,不要说我们像一粒尘土,就是像航母那么庞大,投放到知识的大海里,也像一片树叶一样,微不足道。

读书能使人充实,学问可以陶冶情操。正如培根所说,读史可以使人聪慧,读诗可以使人灵秀,学习数学可以使人精细,学习伦理可以使人庄重,修辞逻辑可以使人善辩。爷爷向往书籍,敬畏书籍,一辈子永远享受不够的就是读书的快乐,一辈子感到最遗憾的是读书太少。

读书就是品味生活,品味人生。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没有翅膀(莎士比亚语)。读书改变了爷爷的命运,读书让爷爷感悟到生命的伟大,读书让爷爷悟出了生活的真谛。

博友“江右耕夫”认为:“读书,能使无知者远离浅薄,使狭隘者变得宽厚,使自负者变得谦虚,使浮躁者趋于深沉,使沉郁者变得热情,使懦弱者变得刚毅,使悍暴者收敛粗蛮,使粗俗者学会儒雅,使慵懒者变得进取,使幼稚者走向成熟,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与涵养人的善性,美化人的心灵,从而优化人的气质。”说得很是到位。

爷爷多么希望孙孙也非常喜欢读书啊!

爷爷最担心的是孙子不喜欢读书。因为,孙孙长大可能面临的仍是纷扰浮躁且急功近利的时代,一个人想为自己辟出一块清静宁谧的天地,并不容易。没有对读书极清醒的认识和顽强的自制力,很难安心读书。如果孙孙不喜欢读书,非但爷爷写的这几十万字的“叮嘱”,都没了意义,对孙孙的万千希望,也都会化为泡影。孙孙若是不能为自己积下深厚的“生命的地力”(知识的土壤层),那么什么样的“希望的种子”播下去都难以发芽呀!

爷爷要力劝孙孙读书,因为读书至少有三点好处。

第一,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观察、借鉴社会活动,同样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读书更是获取知识的捷径之一。凯勒说:“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广阔无垠的生活海洋。”千万年来的历史变迁,无数前人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你没有亲历过,但你都可以知道,这就是读书的结果。为什么“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就是读书的原因啊!古往今来,无数人矢志于将自己对生活的经历和感悟写下来,著成书,哪怕是几百字,那都是倾其一生的积累,竭尽毕生的智慧,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心得、发现、创造,无私地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别人”。我们怎么能忽视它呢?

你也许会说一本书要几十块钱,从印制成本上说,或许贵了一些,可是,你拿到手的是一个人一生的“生命的回响”,是无价的思想和精神财富啊(可惜,当今社会崇拜的是有形财富,这很不正常,很让人忧心)!爷爷认为,一本书不过一盘小菜的价格,实在太便宜了!你不必一定自己去经历很多,人的一生十分短暂,也无法经历更多,却可以从书中了解到数倍于己经历的事和理。展开书卷,让自己的思想漫步在别人描写的世界里去体验人生,比照自己,认识自己,梳理自己的思绪,规划自己的理想,从而鞭策自己,提升自己,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选择读书,真是人生最聪明的选择。如果一句话、一本书来得正是时候,那么它往往会改变此后事物的进程,或者改变一个人。

南北朝时的颜之推劝诫子孙时说:“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多么语重心长啊!“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阔阔,你作为寻常百姓家的孩子,想有作为,想不虚度一生,就必须潜心读书啊!

除非是傻子、是懒人、是佞人,才会拒绝读书,否则,他一定会选择读书。俄国思想家赫尔岑说:“……不读书就没有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广博的知识。不读书的人就不是一个完人。”高尔基也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歌德曾经说过:“人不是靠他生下来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这是大师们奉劝人们读书的“至理名言”。

读一本好书,就相当于与一位有才华的人交谈,书中思想的火花,可以使你眼前一亮,使心中曾经的迷茫和模糊变得明朗和清晰。

通过读书这个“捷径”,可以使一个人更多、更快地获取生存智慧,但是,只有真正读了书,进入读书境界的人,才能理解它的深刻之处。

第二,读书可以提升人的品德修养,造就伟大的人格。一个人阅读的历史,几乎可以等同于他精神发育的历史。无数人生哲理方面的书籍,都是传承人类文明、贬恶扬善、开启心灵的。书中饱含做人的道理,浓缩人世间的百态人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把人生的真善美、假恶丑剖析开来给人们看。

可是,人一天不吃饭,会感到饥饿,会有明显的生理体验;一个人若终生不读书,尽管他会随时随地表现出如刘姥姥进大观园那样的无知、浅薄,甚至似焦大般的褊狭、粗野,但他自己并不觉得自己跟别人有什么差距,还感觉良好——于是,他坚信读不读书无所谓。这真是很无奈的事情。

医治心灵的饥饿,是个与生命同步的漫长过程,而最有效的治疗,就是读书。比如古人的一句“大道似水”、“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止谤莫如自修”、“流言止于智者”、“自胜者强”、“忍为高,和为贵”,足够一个人用一生时间去体悟、追求。古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伟人,就是他们对书籍有超乎常人的偏爱,如孔子的“韦编三绝”,宋濂的“寒日抄书”,匡衡的“凿壁盗光”,井冈山大井毛泽东旧居门前的“读书石”,等等。这些故事都生动地说明,是书籍造就了他们。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读书的确可以练达性灵,陶冶情趣,造就人格。正所谓“知书达理”是也。

爷爷不相信“今后的社会不需要道德”的说法,人们应该坚持“读书立德”的底线,人类社会如果摒弃了道德的规范,则人类社会比动物世界还要冷酷、残忍。

第三,读书人可以享受到不读书人难以体验的乐趣,可以到更宽广、更丰富、更深刻、更灵动的另一个精神世界去遨游。比如,工作之余,偏安一隅,远离尘嚣,一卷在手,于万籁俱寂的宁静之中,物我皆忘,浴书海墨香,品文化精髓,沉醉于书中所描写的情境,与古今对话,瞰天地微妙,神驰八极,心游万仞,风光霁月,清渚白沙,有爱恨情仇,有真知灼见,如饮甘霖,如沐春风,忘情于另一个精神天地,是何等畅快的事!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真正的生活是思想和心灵的生活。”其实,心灵的享受才是人生更高级的生命体验、更高质量的生活。

或许有人会说:“一辈子不识字的人不也活得很好么?”是呀,不识字的人也穿衣吃饭,可是,他的生活一定是近乎原始状态满足于温饱而已,他没法体味到人生的丰富多彩,难道不是一种悲哀么?古人曰:“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此之谓也。

《陈确集》有云:“圣凡之分,学与俗而已。”讲的就是,圣人与平庸之辈的差别,就在于前者肯潜心学习有益的知识,而后者不但不学习,还甘于随波逐流而荒废时日。

宋代的尤袤是这样形容读书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苏东坡也曾感叹道:“书,一日不读,便觉俗气冲天。”他们都从书中品到了读书的丰厚意蕴。

不读书的人,无从找到这种快感。所以读书人完全可以有理由认为,自己在某种意义上比不读书的人偏得(东北话,意为赚到了)一些、高贵一些、聪慧一些(不仅是读得聪明了,而是聪明了才去读)。所以,希望孙孙一定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而且,爷爷要告诫你,喜欢读书,不等于会读书。就像一个人食欲很旺,什么都想吃,也容易吃坏脾胃,若吃得多消化不好,不吸收,结果呢,真正的营养被排泄掉了,人反而一天天地瘦弱下去。有人读了一辈子书,也没读出滋味、读出效果,就是选书不得其要,读书不得其法。

爷爷告诫你,读书至少要注意四点:

其一,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读书目的。如果就是为了“黄金屋”,为了“颜如玉”,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为了自己出人头地,目标就未免有些自私,有些渺小。当你个人意愿得到些许满足,就会自满、懈怠,停滞不前。有志者,应当树立为国家效力而读书、为民族振兴而读书、为更好尽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在国内学成,却专门跑到外国去为他国效力;就不会只考虑个人享受,千方百计谋求到发达国家定居,并以贴上别国的标签(他没法改掉黄种人的基因)为荣。只要祖国还不强大,就不会停止自己学习的脚步。阔阔,你的人生应当伟大一些,你不要仅仅为改变个人命运才读书,而要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命运连在一起,那么,你就会焕发出无穷的力量致力于读书。

其二,要有选择地读书。人的一辈子,只能在某一个方面可能有所建树,而不会成为全才。什么都想读,固然可以增加知识面,但不会精于某个专业。无论做什么,先要读一些古人哲理、修养方面的书,如《道德经》、《荀子》、《史记》、《资治通鉴》、《古文观止》、《菜根谭》、《春秋左传》、《诗品》、《弟子规》、《童子礼》、《文心雕龙》、《孙子兵法》、《止学》、《三国演义》、《唐诗宋词》、《格言联璧》等,还有一些外国名著如《培根论人生》、高尔基的《我的大学》之类,以陶冶品格(爷爷看的书太少,介绍的书目极有限,希望孙孙发现更多的好书)。此外,就要侧重围绕你既定的专攻专业内容来选择读书。

况且,书林里也是良莠不齐,真正的好书,需要寻觅。特别是电子印刷使出版变得方便,谁都可以出书,有些书确实不敢恭维,充斥书架,空耗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如果把宝贵的时间用于读一些言情、武打、瞎编乱造的低俗之作,也等于慢性自杀。读书是为了明理,而不是仅仅看个热闹。爷爷不主张整天抱着武打、言情小说之类,沉迷于爱恨情仇的纠葛中,唏嘘不已。的确,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书的选择上,看出一个人的品位、志向和格调。格调不能刻意表现,那是一个人审美原则、人文气质、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而高雅的格调,正是饱读诗书的结果。“腹有诗书气自华”,此之谓也!

选择读书,一定要选择对哪本书该读,若选错了,就会导致“南辕北辙”的后果。清人王玉琬说:“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强调在博览的基础上最终还是要有选择地读书。

其三,对一些好书、好章节、好句子,要熟读。特别是流传千百年的经典古籍,一定要反复精读。读书无论多少,要得其要义精华。康熙皇帝在训导子孙时说:“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又言“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也”。清代书画家郑板桥说:“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这都是经验之谈。也有人说,人生读好一两本书足矣,这固然有些绝对化,但也有一定道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要以为一本书一读就能懂,就深得其中滋味了,不会的。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学的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他的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实乃读书经验之谈也!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思想的深刻,而对同一本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感悟。爷爷读荀子《劝学篇》,中学时学过,后来也经常读,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悟,对那句“学然后知不足”,直到六十岁,还有新领悟。“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啊!

读书的视野要开阔一些,不仅要汲取华夏的文明精髓,也要读西方的文化经典。往往通过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才更容易理解本民族的文化,理解世界的多样性。

获取知识的路是漫长的,有时甚至是孤寂的,很多人由于不能坚持,终于半途而废。孙孙也会有对书感到厌烦的时候,这时候,没有别的好办法,爷爷只能说:想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生,这是一条必走的路,无论如何你不要放弃读书,当你一旦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起读书的兴趣,你就会体验到读书的美好!

其四,不死读书,不读死书。不会读书,不如不读书。不会读书,书读得多了,反而有害。有些人读书不是为了明理,图的是一时快乐,倒也无可厚非;有些人用图书做粉饰,装样子,有几分滑稽;有的人读书则言必据“典”,行必循“章”,自己毫无主见,毫无创意,简直是书的“翻版”,那就是十足的“书呆子”了。多读书没错,但若不会读书,反而容易陷入一种现成学问的桎梏,会削弱自己的创造力。“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诚哉斯言!千万不能做三国马谡那样的人。

不读死书,就是强调读书要联系实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曾国藩曾劝诫他的弟弟“百战归来再读书”,爷爷有切身体验,这种读书,不仅读来“解渴”,而且常常对人生会有新的“顿悟”。

书是工具,占有工具不是目的。比如买一辆汽车,摆在那里装门面就没有意义了。用汽车载人,实现由此地到彼地,才是目的。无论书上说的道理多么好,都不要生搬硬套,永远是借鉴书中的精华,参考书中的观点,结合自身的实际,拿来为我活用。活用知识的能力比占有知识更重要!爷爷崇敬经典,但是同时也质疑经典,反对不加分析、不加辨别地盲目继承先人的遗产,而是主张传统理念和现代实际相结合,古为今用,大胆创新。即使是孔子、孟子,也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他们的观点,也会有不适合我们今天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超越孔子、孟子?是我们根本不敢超越吗?而事实是,只有后来者不断超越前人,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这个民族才能不断进步。

超越,首先要敢于质疑,敢于颠覆前人的理论,但是,超越必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升华,既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全盘抛弃或否定。不唯上,不唯书,以追求最好实效为目的,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

如果缺少点燃生命的火花,它的能量就不会得到释放

我们敬畏书籍,选择读书,主张既能“钻进去”,还要“跳出来”,结合自己对自然、社会的直接体验,反过来“拷问”书中内容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道理,而不能盲从。南宋诗人陆游教子诗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读书要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司马光说:“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还有古人讲的“书看无字书,话听言外意”,都是告诫我们不仅要看“有字书”,更要用学到的知识去读懂社会这个“无字书”。只有把“书本”与“社会这本大书”结合起来读,才会打破僵化的经验和桎梏,读出新意,有借鉴,有新发现。

爷爷认为,读书的过程,应该是“拷问”自己心灵的过程。如果读书(书本和社会两部书)忽略和自己心灵的结合,不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得不到对心灵的启迪,则读书的效果不会很好。从一定意义上说,读懂自己,是有效读书的前提。人们常常喜欢去了解别人,而不习惯反思自己。“自己是什么人?自己的优缺点是什么?自己在向何处走?”自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吗?只有带着这些问题读,才会引发你积极的思考,才会引导自己渐入人生佳境。

爷爷喜欢读书,但爷爷是有意识地为自己读书。爷爷的经验是:带着问题读书。或者想求证一个观点,或者想为一篇论文找个论据,或者要系统认识一个人物,于是遍览群书,采精掘要,常常埋身于书堆里,忘却饥渴。这样有目的地读书,正像有目的地去超市采购,可以直奔主题,一举中的,不但兴趣盎然,也收获丰厚。即使偶有闲暇,随手拿起一本书,也不有眼无心地瞎读。每读到一句名言,一个哲理,一个故事,一个人物,都要在心中和自己比较,结合生活经验,看看自己该借鉴什么、汲取什么、摒弃什么,绝不合上书本毫不思考,一走了之。正如富斯德所说:“我们可以由读书而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

日积月累的结果就是学问,而学问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思维深刻、秉性完美、人格升华的过程。

《古今图书集成》有云:“人之为学,但当操存涵养,使心源纯静;探赜索隐,使义理精熟;力加克制,使私意不生。三者并行而日勉焉,则学进焉。”这些话高度概括了读书的要义。

为此,读书之时必须学会思考。知识是引导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的灯烛,思考可以把知识的灯烛点亮。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也不会有知识。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任何一本书,都是作者在那一个时代,在那一种环境,在那一种情绪,在那一种目的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到我们读的时候,时代、情景、对象等都发生了变化,我们怎么可以用“固定眼光”、“固定模式”去“按图索骥”呢?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指思想僵化、不会活学活用知识的那种人。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正如吃饭,吃的“牛肉”,身上长出的是“自己的肉”,是自己经过消化、吸收、排泄,吸取了精华为我“活用”的结果。会读书,才不白读书。应用,才是读书的要义所在。然而,真正能做到精熟地应用,并不容易。毛泽东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也是毛泽东能成为伟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是,即使毛泽东这样的伟大人物,也曾把“社会主义”形式化,让新中国付出了沉重代价;是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做活,迎来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死”一“活”,发人深省。所以,读书虽是一辈子都不能松懈的事,但是,只有善于将书中的智慧有效地应用于实践,读书才有意义。

读书确实是丰富知识、造就品格、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阔阔,你能从小就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吗?

想读书的人,随时可以找到时间读书。曾国藩说过:“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即讲如果立志成才,则无论在学校,在僻静野外,在纷攘闹市,无论砍柴还是放猪,都会挤出时间读书的。古人读书也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阔阔,你五岁时,在同龄小朋友中,识字最多,一般儿童读物,自己就可以通读(有时还故意“表演”给爷爷奶奶看)。有一天你说要拉屎,我却见你进了卧室,我悄悄跟过去看,见你笑嘻嘻先拿了两本画册,才进了卫生间。长大了,你还那么喜欢读书吗?

喜欢交流和讨论,有益于对书的理解和消化。

孙孙在上学期间,一定要养成不断向老师提问、经常与同学讨论的好习惯。荀子曰:“知而好问然后能才。”互相启发,分享见解,教学互动,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不爱发言,同学间没有争论,不仅学习氛围沉闷,也不利于深刻扎实地掌握、运用知识。

中国的大学生往往一迈进大学校门,就松口气,开始优哉游哉起来,连高考时五分之一的学习劲头也没有了,谈情说爱的时间比读书的时间还多。相反,在美国,大学恰恰是学生最刻苦用功的四年。哈佛大学曾产生三十三名诺贝尔奖得主,产生过七位美国总统。据说在哈佛一个学生一个星期的阅读量相当于北京大学学生一年的阅读量。当然,他们一定是为了一个选题或为了解决一个疑问而读书,绝不是为了装样子而读书。

阔阔,你的大学四年,会怎么过呢?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提醒人们热爱读书(这个日子与一些世界级著名作家的生辰和忌日有关)。爷爷建议你在每年的读书日,买一本书纪念这个节日。

爷爷还记得一些关于读书的句子(记不清出处了),再次与你共勉:

“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郎必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男儿奋发贵乘时,莫待萧萧两鬓丝。”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

“善学者深究其理,善行者先知其难。”

“道德无根增福寿,诗书有味化愚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阔阔有兴趣,可以查查这些句子的出处。

知识就是力量。对一个努力不懈的人,无论他多么具有天赋,都离不开书籍的帮助。涉浅水者见鱼虾,潜深水者观蛟龙。读书的多少、读书的质量,将直接关系一个人一生的成败。

愿阔阔珍惜好年华,不贪玩,多读书,不辜负爷爷的期望。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