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舞蹈·邓肯
在西方艺术界,邓肯是一位神秘的传奇式的人物,但是她作为一位伟大的舞蹈革新家和现代派舞蹈先驱者的地位却是不可动摇的。邓肯原名安吉拉,1894年改名为伊莎多拉。她童年就学芭蕾,在十几岁时就决断自己一生从事舞蹈,这时她就开始对芭蕾的程式化的束缚感到厌倦,试图用自由的方式去跳舞,去表现自我的感受。邓肯在美国芝加哥初登舞台时,只是一个平凡的以貌取胜的舞女,但她不安于现状的性格,驱使她来到纽约,表演一些沙龙情节舞蹈。21岁时,把目光转至欧洲,先到伦敦,不久又前往巴黎,加入路易·富勒组织的舞蹈团的演出,但她的个性又促使她很快离开此团,创作自己的舞蹈作品。这时她深深地迷恋上了古希腊艺术,为此专程前往希腊,参拜雅典神庙,流连于欧洲几个著名的博物馆中,大量研究,翻阅古希腊艺术品和画册。在此基础上,她发明了具有古希腊神韵的舞蹈动作,并为自己设计了古希腊图尼克长衫,这种长衫曾一度风靡欧洲舞台。她是第一位赤脚登台表演的西方舞蹈家,并在欧洲许多城市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演出。1904年,她在柏林创办舞蹈学校,影响波及反对她的舞蹈观的人。然而由于她不断的即兴表演——她称之为“自由舞蹈”,从未使之具体化为固定的技巧程式,到后来人们发现,除了人们记忆中和少得可怜的文字记载以外,她的教学法和作品都未能传下来。1905年,邓肯首次出访俄国,引起艺术界人士谢尔盖·加吉列夫的注意,并且受到俄国文艺界知名人士的高度赞扬。此后她又三度赴俄,表现出对俄国异乎导常的热情。1920年,她受苏联政府之邀,前往莫斯科创办自己的舞蹈学校,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未能维持下去。1922年,邓肯与比她年轻17岁的苏联诗人谢尔盖·亚历山大·叶赛宁结婚,但这却是一个失败的婚姻,不久,叶赛宁与她离婚,于1925年自杀。邓肯一生的两个孩子,是她自由爱情观的产物,但却过早地夭折。邓肯在法国尼斯度过了余生,此时她生活拮据,境遇凄凉。1927年12月14日,她乘车出游,因围巾卷入汽车后轮,而被缢死。
邓肯是现代派舞蹈首屈一指的先驱者,她不但创造了现代派舞蹈的表现形式,同时也留给后人一个全新的观念:“自由的法则,纯表现的情感动作”。她把自然中优美和谐的韵律,如微风中的杨柳,不息地运动的海浪以及飞舞的蜜蜂,用一种典型的形体语言表现出来。她认为内容决定形式,思想决定动作,这样,在她的舞蹈创作理论中,自然偏向内容的表现。邓肯崇尚自然,常常体验某种超验的感受。如她在自传中描写的那样,某一天她伫立于阳光下沉思,她忽然感到头脑中灵光一现,顿悟出一切动作的源泉是来自于人体胃部后方的太阳神经丛,正是她这一发现,才建构了整个现代派舞蹈动作的基石,丹尼—肖恩、玛丽·魏格曼,以及后来的玛莎·格雷姆和多丽丝·汉弗莱等人,都受惠于此,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具有各自独特风格的现代派舞蹈动作体系。邓肯的另一动作原理是发现了动作与地球的关系,她认为“舞蹈是人体的运动与地球运动的调和”,地球上所有的运动,由动力定律、吸力和斥力、抗力和应力来支配的,舞蹈的节奏便是这样形成的。邓肯的这一发现,奠定了现代派舞蹈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成为以后研究人体力学、人体机动学和运动力学的最初动机。她提倡每个舞蹈家应发展自己独特的舞蹈语汇,认为动作的表现必先有思想与情感,而后才能产生动作,这一论断也成为现代派舞蹈动作发展的原理之一。
邓肯依据以上的理论,创作了大量的舞蹈,音乐大多取自著名作曲家的乐曲,如巴赫、贝多芬、肖邦、瓦格纳、柴科夫斯基等。代表作品 《斯拉夫进行曲》,表现俄国农民反抗压迫的暴动; 《伊菲革涅亚在奥里斯》(1905年首演于柏林),这是戈拉克创作的歌剧中的舞蹈部分,歌剧描写了希腊神话中,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杀死自己的女儿伊菲革涅亚祭神的故事,舞蹈表现了伊菲革涅亚少女时代的安祥、幸福和牺牲时悲凉与沉痛的心情,两种不同情绪的舞步对比,给观众以强烈的心理反差;《马赛曲》、《前进吧,奴隶》(1917年4月26日首演于纽约,作曲: 柴科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