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西方文学·电影·表现主义电影
释义

西方文学·电影·表现主义电影

西方文学·电影·表现主义电影

从1919年到 1924年出现在德国的一种电影风格。表现主义电影既不是一个流派也不是一个有意识的或有理论指导的运动,而是将其他艺术中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于影片创作的一种美学追求。从历史上看,电影中的表现主义尝试源自美术中的表现主义运动,受影响于凯尔希奈创立的“桥社”和康定斯基创立的“青骑士”社团成员的美术作品,主要表现在失真变形的布景、角度古怪的摄影和阴沉昏暗的照明,表现主义绘画更为电影带来了忧郁、恐惧、人格分裂、焦虑情绪等主题。表现主义戏剧对电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取得同其他构图元素的协调而进行的高度风格化表演,关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成因,存在着不同解释,出生在德国的法国电影史学家洛蒂·艾斯纳特民族素质说,认为德国人天生就有一种对半明不暗的状态和阴渗迷茫的空间的怀恋,历来信奉各种异端邪说和魔法的力量。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学者则认为表现主义电影反映了德国知识分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对现实生活的极度惶惑、紧张、慌乱乃至变态的心理。表现主义电影的最初尝试是罗伯特·维内导演的《卡里加里博士》 (1919),它也被认为是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影片通过一个疯子的眼睛观看世界,强调表现的是人物的主观心理状态,注重对气氛的渲染。其他著名的表现主义影片有: 弗里茨·朗格的《疲倦的死》 (又译《三生记》,1921,不过朗格从不把自己着作表现主义者),保罗·威格纳两次拍摄的《泥人哥连》(1914和1920年),保罗·莱尼的 《蜡人馆》 (1924),此片被认为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最后一部作品。另外,罗马尼亚人吕布·比克也对表现主义表示过短暂的兴趣。表现主义电影的主要风格特征在于,有意破坏布景和人物的透视关系,主张使用夸张的手法,强烈的对比 (尤其通过照明),戏剧化的夸张动作,追求造型上的面具效果,剪影效果乃至变形效果。表现主义电影虽然在表现风格上远离传统,但它们都几乎无例外地采取了传统的情节结构。因而,在对待表现主义电影和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的关系上,西方流行的看法是将之排斥在先锋派电影之外,表现主义电影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对电影艺术的视觉风格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美国黑色电影的照明和取景中,不难找出表现主义电影风格的痕迹,比如在罗伯特·斯约德迈克、塞缪尔·富勒,奥逊·威尔斯等人的影片中。有人认为阿兰·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 (1961) 显示出了对表现主义的兴趣,而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影片《发条橘子》 (1971)中对风格化布景、服装以及特技摄影的运用,亦被认为是表现主义因素。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0/5 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