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迷惘的一代”*和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
福克纳生于密西西比州新阿尔巴尼城。曾祖父是庄园主,到他父亲时家道衰败。1914年,福克纳与文学爱好者费尔·斯顿交往,后来得到他不小的帮助。1917年他开始投画稿。1918年6月自愿加入加拿大空军参加一次大战。战后被允许在密西西比大学听课,仅一年肄业。这时期发表过一些诗歌。此后当过油漆工、出纳员、木匠、画匠、锅炉工、小职员等,业余时间从事写作。1920年6月获布朗教授主办的诗歌奖。1925年福克纳结识了舍伍德·安德森*。同年到意大利、瑞士、法国、英国等国旅行。1929年他与艾斯德尔结婚。婚后继续写作。1946年他的袖珍本文集出版,开始引起评论界的注意。1949年他以“由于他对于当代美国小说所作的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1950年获霍威尔斯小说奖。1951年获全国图书奖,1955和1963年两次取得普利策奖。他多次出国访问。1957-1958年,福克纳担任弗吉尼亚大学驻校作家。因心脏病发作,于1962年7月6日晨一时半在牛津逝世。
福克纳初期创作,以表现“迷惘的一代”主题为基调。作品有长篇小说《士兵的报酬》(1926)和《萨托里斯》*(1929)。此外,有长篇《蚁群》(1927)。中期是福克纳创作的高峰期。他用意识流方法写作,形成新的风格。其中以《声音与疯狂》*(1929)的成就被认为是最高的。长篇小说还有《我弥留之际》*(1930)、《圣殿》(1931)、《八月之光》(1932)、《标塔》(1935)、《押沙龙,押沙龙!》*(1936)等。短篇小说集有《这十三篇》(1931)、《马丁诺医生》(1934)等。此期,福克纳还常去好莱坞写电影脚本。福克纳后期创作主要有长篇小说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1940)、《小镇》(1957)、《大宅》(1959)、《坟墓的闯入者》(1948)、《圣殿》的续篇《修女安魂曲》(1951)、《寓言》(1954)、《劫掠者》(1962)。中、短篇小说也较为丰盛,结集有《没有被征服的》(1938)、《野棕榈》(1939)、《去吧,摩西》(1942)、《熊》*(1942)、《让马》(1949)等。福克纳的小说题材大多反映美国南方社会从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期这一百五十多年间的历史变迁和各社会阶层、人物地位的升降沉浮及其精神状态的变化,这些作品虚构的背景多是约克纳帕塔法县及其所属杰弗逊镇。人们称他的这些作品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福克纳也成为当之无愧的美国南方文学派的重要代表作家。
福克纳运用意识流创作,以挖掘人物的意识,特别是他们的潜意识为主;他运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内心分析等方法,使人物的意识形成完整的流程;福克纳的作品时序颠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写,故事的叙述呈立体型,且是对位式结构;作者还运用隐喻、象征等表现手段,给他的小说蒙上一层变幻迷离的神秘色彩。
福克纳以显著的艺术成就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历史地位。美国著名作家和诗人罗伯特·沃伦曾高度评价福克纳,他说:“威廉·福克纳已经写了十九本书,从效果上、哲学分量上、风格和独创性上、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上来看,都是当今我国无与伦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