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荆道故是什么意思
【典源】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初,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也。伍举娶于王子牟,王子牟为申公而亡。楚人曰:‘伍举实送之。’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
【今译】 春秋时楚国伍举 (又名椒举)与声子交好。伍举娶王子牟之女为妻,子牟因申公而逃亡。伍举由于送他获罪,于是出奔郑国,打算再逃往晋国。声子将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外相遇,把荆草铺在地上,边吃边议论如何返回楚国之事。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交谊深厚,相遇而畅叙旧情。
【典形】班荆、感椒举、席地班荆。
【示例】
〔班荆〕 南朝梁·江淹《别赋》:“可班荆兮增恨,惟樽酒兮叙悲。”
〔感椒举〕唐·李德裕《夏晚有怀平泉林居》:“春阙悲子牟,班荆感椒举。”
〔席地班荆〕 清·杨潮观《灌口二郎初显圣》:“你看山坡平厂,可就此席地班荆,割鲜野飨,洒落他一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