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爱国诗词《顾炎武·精卫》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释义

爱国诗词《顾炎武·精卫》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爱国诗词鉴赏《顾炎武·精卫》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

鹊来燕去自成窠。

【注释】 ①终古: 久远。

【鉴赏】 精卫是远古的神话传说: 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淹死于东海,化为鸟,名为精卫,常衔西山草木土石以填东海,渲泄自己被淹而死的积愤。在民族文化传统中,精卫是不屈精神的象征,陶渊明曾歌咏道: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精卫反映了在悲剧发生时,不向客观情势屈服,其气魄和毅力冲决一切而具有的一种奋不顾身的执著精神。

顾炎武全诗为拟问答结构,可分三层。前四句为第一层,设问精卫。你的身躯长才及寸,力量微弱,却一直不停地衔木填海,古往今来没有终止。天地间不平事本来就太多太多,你何苦白白地自找苦吃?把精卫的 “一寸身” 置于“万事有不平”的大背景,既显出精卫的独特,为下文作铺垫,也暗示作者所处清初的社会现实。中间四句为第二层,精卫答问。东海不平,即使此身粉身碎骨,此心不绝,此志不改。两联用相似的结构,反复表达同一意思,把此心此志的执著决绝强调到极高。最后三句为第三层,为旁观者 (作者) 的议论。西山是精卫所居的地方,同时也还有许多其他衔木石的鸟儿,可它们鹊来燕去,却只是为了给自己营建一个安乐窝! “呜呼”表感叹: 这和誓平东海的精卫形成多么巨大的反差!

顾炎武的这首诗,题材家喻户晓,语言直白易懂,在通俗与浅显中,作者融铸进自己活泼泼的影子,表达出巨大的现实政治寓意和历史内容,具有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这首诗作于顺治四年 (1647),抗清形势转向低潮,前途渺茫难期。这时候南明志士的斗争,就真有点像是神话中的 “精卫衔微木”,是需要极大的意志力和勇气的。清廷一面对汉族进行武力镇压,一面以功名利禄笼络汉族上层。如果你投降,可以给你官做; 如果你要遁世,只要不反清复明,那就安安心心做你的隐士。清廷对士大夫的积极招降,使许多贪生怕死和贪名图利的人纷纷投降入仕,真像诗中所描述的“鹊来燕去自成窠”!

精卫虽然 “空自苦”,但她禀持着一种强烈的正义感。这是顾炎武自身节操的写照。后来清廷诏举遗民修 《明史》及应博学鸿词科,遗民纷纷出山,有人作诗讽刺说: “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家里安排新雀顶,腹中打点旧文章。当年深知惭周粟,今日翻思吃国粮。非是一朝忽改节,西山薇蕨已精光。”而顾炎武对此坚决拒绝,他对官府的回答是 “刀绳俱在,无速我死”,表现了民族的气节。

顾炎武以精卫自喻,虽然一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但他能把自己这小小的一滴水放到全民族的大海中去。在 《日知录》 中,他提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后人概括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全民族爱国主义新时代的一个起点,也正是自精卫以来顽强的人格自尊和维护正义的意志力的表现。

文章作者:韩云波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6 1: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