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法华经《第一节·身安乐行·行亲近处》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释义

法华经《第一节·身安乐行·行亲近处》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第一节·身安乐行·行亲近处》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经文】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希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揵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于后恶世,无怖畏心,欲说是经,

应入行处,及亲近处。常离国王,及国王子,

大臣官长,凶险戏者,及旃陀罗,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增上慢人,贪着小乘,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名字罗汉,及比丘尼,好戏笑者,

深着五欲,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

若是人等,以好心来,到菩萨所,为闻佛道,

菩萨则以,无所畏心,不怀希望,而为说法。

寡女处女,及诸不男,皆勿亲近,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屠儿魁脍,畋猎渔捕,为利杀害,

贩肉自活,炫卖女色,如是之人,皆勿亲近。

凶险相扑,种种嬉戏,诸淫女等,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为女说法,若说法时,无得戏笑。

入里乞食,将一比丘,若无比丘,一心念佛。

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

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不得诸法,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菩萨行处。一切诸法,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

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

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

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

若有比丘,于我灭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

说斯经时,无有怯弱。菩萨有时,入于静室,

以正忆念,随义观法。从禅定起,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婆罗门等,开化演畅,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无有怯弱。文殊师利!是名菩萨,

安住初法,能于后世,说法华经。”

【注释】

①尼揵子:又作尼虔,尼干,尼健,六大外道之一。尼揵具曰尼揵陀,译曰离系,不系,无结,离三界系缚之义也。是为外道出家之总名。② 路伽耶陀:又作路柯耶胝柯,路伽耶,路伽耶陀。译作顺世,外道之名。系古印度哲学流派之一。其始祖是路伽耶,说万有差别是自然而生,自然而灭,皆无因果。不承认有前后世,不承认有因果报应。在佛教徒看来它是最大的断见。此派随顺世间之凡情,主张以不定圣教,拒绝道德,满足肉体之欲望为目的,提倡极端物质的快乐主义,计执是常是有。 ③ 逆路伽耶陀:梵云缚摩路伽耶陀,译曰逆顺世外道,又曰左顺世外道。是顺世外道的一个支派,反于顺世外道而立逆世情。 ④ 那罗:译曰力,伎戏。 ⑤ 旃陀罗:又作旃荼罗。译曰屠者,严炽。以屠杀为业者,恶业自严,行时摇铃持竹为幖帜,以使人知其为恶者也,杀心盛大,恼害众生,见者伤慈,坏善根本,执暴恶人,下姓等,在四姓之外。男曰旃陀罗,女曰旃陀利。比丘若行乞食,此处不可往。 ⑥ 五种不男:不成完全之男性的人,有五种:(1)生不男,人从生来,男根不满;(2)揵不男,人以刀去其男根;(3)妒不男,谓男根似无,见他行淫,因生妒心,遂或有根;(4)变不男,根能变现也,遇男则变为女,遇女则变为男;(5)半不男,谓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 ⑦ 魁脍:专门为官府执刀行刑之人。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但经常以执刀杀人为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 ⑧ 有为无为:即有为法和无为法。有因缘造作之法,叫做“有为法”;无因缘造作之法,叫做“无为法”。在五位百法中,前面的九十四法,皆是有生灭变异的有为法,最后六法,才是清净寂灭的无为法,也叫做“真如实相”。

【译文】

这时,佛法王子、大菩萨文殊师利对佛说:“世尊,这些发大誓愿的菩萨是非常难得的。他们敬重顺从于佛,而发下了宏大誓愿,要在以后五浊恶世中,护持、读诵、讲说这部《法华经》。世尊,这些菩萨、大菩萨们怎样才能在以后的五浊恶世之中讲说这部经典呢?”

佛告诉文殊师利说:“如果这些菩萨、大菩萨们在以后的五浊恶世之中要讲说这部经典,应当安住于四种方法:首先,安住于菩萨修行的方法,和菩萨所应亲近的对象,如此,才能讲说此经。文殊师利,什么叫菩萨、大菩萨的修行方法呢?如果菩萨、大菩萨从事忍辱修行,柔和善顺而不暴躁,内心平稳而不惊惧,同时对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执著,所以,行而不行,即不执著于修行之相,如此而观悟万事万物背后的真如实相,即本性空寂,无所分别的湛然清净之相,如此,行而不行,毫无分别,这就叫大菩萨安乐之行。

什么叫菩萨、大菩萨的亲近对象呢?菩萨、大菩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长官,不亲近不属佛门的外道出家人如尼揵子等,不能编造低级趣味的世俗文学作品,不阅读赞咏外道的书籍以及教人造恶之论和背逆常理之论,不观看各种有暴力凶杀情节的戏剧以及相互打斗、力士角逐、魔术表演等,不亲近专门从事屠宰之业的旃陀罗以及畜养猪羊鸡狗和打猪捕鱼的人,不亲近以各种邪恶不善的法则为规范的人。诸如此类人,如果他们有时也来听讲,那也可为他们说法,但不能存有希求或攀缘之心,此外,还不能亲近小乘四众,即小乘的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就是见了面,也不能合十问候。如果在房屋内,在房屋外,在讲堂上,不与他们共处同行。若他们要求听法,那就为他们随缘说法,但不能存有希求和攀缘之心。

文殊师利,另外,菩萨、大菩萨不能对女人之身产生欲望,不能出于对女人的欲望而为她们说法,也不能乐意见到女人。如果到了别人家中,不能与幼女、姑娘、寡妇等说话,也不能亲近五种似男非男之人,即生来无男根者、后天男根被除者、即妒忌男又妒忌女的人、男不男女不女的人、半月是男半月是女的人。对于这些人,不但不能亲近,而且更不能深交厚结。为了避免嫌疑,修菩萨行的菩萨、大菩萨们也不能单独一人到别人家去。如果确实因某事必须一个人到别人家中去时,就应一心念佛,不存杂念。如果为女人说法,则不能露齿而笑,不能袒胸露腹。像这样为了说法都不亲近深交,何况因为其他事情呢?菩萨、大菩萨还不能乐意收年少弟子,不乐意留下小沙弥和小孩子在自己身边,也不能乐意与小沙弥一同随师修习。应于平时爱好坐禅,尤其是在空闲寂静的地方坐禅修定,以消除心的散乱。

文殊师利,以上所述说是菩萨、大菩萨的第一类亲近对象。

其次,菩萨、大菩萨观悟到万事万物的空幻假有,就像这假有背后的真如实相一样清净自在,不颠倒妄想,不为外境所动,不退失正法、不受生死轮回,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自在之本性,超言绝象,非任何概念所能表达,无所谓生,无所谓出,无所谓起,即无名称,也无外相,一无所有,但却无量无边,无障无碍。万事万物只是一定条件下由诸多因素临时凑合而成的假相,人们不明白观悟实相的般若圣智,所以妄生执见,认为万事万物实有,并由此而给予各种虚妄不实的说明。经常乐于观察这种非实假有的法相,体悟法相背后的清净实相,这就是菩萨、大菩萨的第二种亲近对象。”

这时,释迦牟尼佛为了重宣以上义理,便以偈颂格式说道:

“若有发大菩提心的菩萨,于将来的五浊恶世中,无恐怖畏惧之心,欲为众人演说这部法华经,就应该依据修行的基本方法并亲近应当亲近的对象。要时常远离国王、王子、大臣、长官、作凶险演戏者、屠宰牲畜者及一切修外道之法的出家者,也不能亲近傲慢之人、贪著小乘三藏经典而不发大乘心的人,不守戒律的比丘、冒名伪称的所谓罗汉以及好戏笑的比丘尼。对于那些深深贪著于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五欲,只求今生今世获得灭度的女居士,也不能亲近。如果这类人以善意的求道之心来到菩萨的修行之所,欲听闻佛法,菩萨则应以无所畏惧之心,不怀任何贪求供养等企图,而为他们说法。

寡妇、姑娘以及似男非男者,皆不能与之亲近或深交厚结。也不要亲近屠宰牲畜之人、狩猎捕鱼之人、为图私利而杀害众生之人或贩卖肉类为生之人,以及出卖色相的女人。以上这几类人都不要亲近。

凶险搏斗之人、各种杂耍嬉戏之人以及各种淫乱之女,均不可亲近。不要在屏障背后单独为女人说法。若说法时,不得嬉笑。进入村镇乞食,应偕另一比丘同行,若无比丘相伴,入他人家乞食时则应一心念佛。

以上即是修行菩萨道者的修行方法和亲近对象。安住于这两者,就可安稳快乐地为大众讲说《法华经》。另外,修行菩萨道者也不著相修行上中下法、有为法和无为法以及实法、不实法,也不分别是男是女。不认为自己真实得到了什么法,不知、不见一切法相,这就叫菩萨的修行方法。一切事物和现象从本质上看都是空幻的,其内部并无永恒的主宰,所以,它们是不生不灭的。如此观悟万法,就是智者所应亲近的对象。不要为颠倒妄念所蒙蔽。人为地分别诸法的有与无、实与虚以及生与不生。应该在空闲幽静之处修习禅定,收摄心念,像须弥山一样安住不动。观悟万事万物空无所有,犹如虚空,没有坚固常存之自体。观悟清净之实相,不生不出,不动不退,经常住于这种微妙之实相,就是菩萨修习亲近的对象。

若有比丘在我灭度之后,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修习及选择亲近对象,演说这部《法华经》时,没有怯弱,或者若有菩萨有时入于静室之中,以正念思维佛法之道理,然后从禅定中起来,为各位国王、王子、大臣、人民或婆罗门等开讲这部《法华经》,做到心中平稳安乐,无所恐惧。文殊师利啊,这就叫作菩萨安于初步法门,他们若能如此修行,就能于后世之中演说这部《法华经》。”

【鉴赏】

针对弟子们提出未来世宣扬《法华经》时将会遇到的种种逆境,文殊菩萨向释迦牟尼佛请问,如何才能更好地流布此经?佛陀因之而开示四安乐行,修学四安乐行、实践四安乐行,在弘扬法华的时候便能身心安乐。

《安乐行品》整个可分为“文殊请问”和“如来垂答”,本节包括“文殊请问”和“如来垂答”的“总标章门”和第一安乐行部分,即身安乐行。身安乐行内容包括长文和重颂两部分。长文论述了两个处,第一是“释行处”,所谓行处就是修行的处所,即修行的基本方法或观注对象;第二是“释亲近处”,篇幅较多,意思是弘扬法华的人应该亲近的对象。用三个层次来阐释,首先为“约远论近”,通过阐述身根不应该亲近的对象、应该远离的对象来反衬应该亲近的对象,这里共列举了十个不应亲近的对象;其次是“约近论近”,即明讲身根应该亲近的对象,是第一种亲近对象;最后“约不远不近论近”,是第二种亲近对象,也是主要应该亲近的对象,为第一义谛层面的中道究竟处。重颂部分重复了长文的含义,只是在最后数行偈颂加入独立的一层意思“明行成”,简单阐述了身安乐行圆满践行后的成功相貌。

文殊菩萨在此处担当发起众的角色,恰到好处地向佛陀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即如何弘扬《法华经》?文殊菩萨的请问包括两层含义,起初是赞叹上一品的那八十万亿那由他深行菩萨能如法弘扬此经,接着便请问刚刚发菩提心的始行菩萨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宣扬流布此经,这些菩萨才从凡夫发无上道心,或者还未到不退转的果位,道力微弱,故而有上一品中所出现的分歧和种种担忧。

经言:“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这是纲领,下面内容以此建立。“行处”就是行走的处所,即修行的基本方法或对象,这个对象从后文看必是诸法实相,也就是行处是向第一义谛进趣,但是行处说的比较简略,亲近处倒说的很多,亲近处的阐述是有递进联系的,刚开始的应远离处到最后中道亲近处,其中有很多方便行,就是为了到达第一义谛的方便而设施的途径,所以亲近处也可以理解为行处的展开和阐释。亲近处的第一段“约远论近”内容最广,共分十种不应亲近处,依次为:第一远豪势,国王大臣等是也;第二远邪人邪法,外道恶人等是也;第三远凶险戏,相扑幻术等是也;第四远旃陀罗,屠夫渔猎等是也;第五远二乘众,声闻小乘等是也;第六远欲想,女身寡妇等是也;第七远不男,五种不男等是也;第八远危害,俗家红尘等是也;第九远讥嫌,露齿现胸等是也;第十远蓄养,少年小儿等是也。这十种应该远离的处所和对象,其实是为了保护初发心的菩萨们,不被干扰身心,可以看出这十种中有很多是方便说,到了能安住于第一义谛的境界时,在这十种不应亲近处也完全能够游刃有余地弘化法华了。说了这十种不应亲近处,这是破,破后立的部分就是接下来的两个亲近处,即“约近论近”和“约不远不近论近”所阐述的初亲近处和第二亲近处。其中初亲近处是途径,第二亲近处是究竟处,用三学来解释,初亲近处是戒、定的修学,而第二亲近处和前文的行处则是慧之所在了。

重颂和长文层次、内容一致,在最后数行“若有比丘,于我灭后”开始是明行成,即修学身安乐行成功之后的境界。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