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列子·两小儿辩日》原文及讲解
释义

《列子·两小儿辩日》原文及讲解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通过假托的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的故事,提出了一个自然科学上值得探讨的问题,表现了古代人民探讨宇宙奥秘的热情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的愿望。

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为什么初出的太阳看起来很大,中午看起来很小?为什么夏天早晨的太阳照在身上不大觉得热,中午的太阳一晒就跟火烧似的?这就是《两小儿辩日》中的三个问题。在先秦时代,科学研究不发达,这些问题两个小孩争辩得谁也说服不了谁,连孔子也无法解答。

现在,这三个问题,已经是自然科学的常识问题了:太阳离人的远近,在早晚和中午基本是一样的。人们看早晚时的太阳似乎很大,看中午时的太阳似乎很小,这是人对物体的视觉中出现的错觉。举例来说吧,当你把一只碗放在几个大碟子中间时,你就会觉得这只碗小些;当你把同样的一只碗摆在几个小酒杯中间时,你就会觉得这只碗大些。你把同样一只碗一会儿看得大些,一会儿看得小些,这就是错觉;而这种错觉的造成,很大的原因是它的那些陪衬的东西在起变化。同样,太阳初升和将落的时候,地平线上只有一角天空,而附近又有树木、房屋等做它的背景衬托,也就是说这些太阳的陪衬物小,所以它就显得大些;而太阳在头顶上的时候,大得无比的天空做它的背景衬托,所以太阳在中午时就显得小些。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看白色图形,总比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大些。当太阳初升和将落的时候,四周的天空是暗沉沉的,太阳显得特别亮,也就似乎大些;而当太阳在头顶上的时候,四周的天空很明亮,相形之下,太阳与背衬物(指天空)的亮度,就不如早晚那样相差悬殊,这也使我们看起来觉得中午的太阳似乎比早晚的太阳要小些。这都是人的眼睛的错觉。实际上,地球上的某一个视点,早晚与中午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是确定不变的,它们是由地球自转轴的角度、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等许多复杂的因素所决定的,是在不断变化的。太阳有的时候早晚比中午离人远,有的时候却是中午比早晚离人远。早晚的太阳斜射在地面上,光度弱,所以不热;中午的太阳直射在地面上,光度强,所以火热。

这个寓言,主要写两个小孩子争辩的话。作者围绕着一个“辩”字做文章,把两个小孩的争辩写得十分强烈。这种强烈的气氛,主要靠作者在对话中运用反问句(或称反诘句)造成的。一个小孩说:“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意思是说:远的小而近的大。另一个小孩则反驳说:“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意思是说:近的热而远的凉。用这种反问句式比陈述句式直接表达的意思更有感情色彩和辩驳力量,仿佛是把自己的观点变成千斤铁锤,气势汹汹地直逼对方,有力地维护了自己的立场。从两小儿运用反问句的辩论中,可见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与勇气。

反问句不仅可以用来展开辩论,驳斥对方,而且可以用于揭露与嘲笑。这个寓言的最后,两个小孩用了“孰为汝多知乎”的反问句,这是嘲笑孔子,揭露孔子在这方面毫无知识的底细。应该指出的是,《两小儿辩日》是一则寓言故事,而不是历史故事,出于作者的虚构与假托。其中孔子的其人其事,是一种假托,并非是历史的真实。《列子》中所写到的孔子故事,基本上都出于假托,这一点与《庄子》是相似的。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