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崔曙庭《南史》和《北史》中国名著简介
释义

崔曙庭《南史》和《北史》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崔曙庭

《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

李延寿,字遐龄,相州(今河南安阳市)人,先世为陇西著姓。其生卒年月,史无明文记载,大约生活在唐高祖、太宗、高宗时期。历官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符玺郎兼修国史等。唐太宗贞观年间,他曾先后参加修《隋书》、《五代史志》和《晋书》等工作,因而有机会遍观南北朝诸史,为他撰写《南、北史》提供了便利条件。除《南、北史》外,他尚撰有《太宗政典》等书。

李延寿写《南、北史》,也是为了完成他父亲的未竟之业。其父李大师,字君威,在北齐、隋朝时任地方佐吏。隋末,曾在农民起义军窦建德所建立的夏政权中任尚书礼部侍郎。由于得罪了唐朝,因而被流放到西会州,后赦归,于公元628年(贞观二年)去世。在隋唐之际,李大师看到南北朝分裂的时候,诸国各自修史,互相诋毁,南朝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而且各国记本国事就详尽,记别国事不仅简略,而且往往失实。针对这些弊病,他于是打算仿照《吴越春秋》的编年体裁,写一部南北史。在流放期间和遇赦归家以后,先后进行了编写工作,没有完成就死去了。李延寿就在他父亲旧稿的基础上,改编年体为纪传体,继续为完成这部书而辛勤劳动。由于他先后参加了修《隋书》、《五代史志》等工作,对南北朝各史均很熟悉,而且都有抄本,以备采录。在南北朝八史以外,又收集杂史一千余卷,作为补充材料,以备参考。从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开始撰写,经过十六年的努力,到公元659年(高宗显庆四年),《南史》、《北史》二书,共一百八十卷,就完成了。当时李延寿把所写成的二书,奏上皇帝,并写了一篇《上南、北史表》,叙述他为什么要写这两部书,以及撰写过程和内容等,一并上呈。这篇表附在《北史》最后的《序传》之末。

《南史》从公元420年(刘宋永初元年)开始,到公元589年(陈祯明三年)为止,包括宋、齐、梁、陈四朝的一百七十年历史,有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为八十卷。《北史》从公元386年(北魏登国元年)开始,到公元618年(隋义宁二年)为止,包括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等朝的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有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为一百卷。《南、北史》没有志,也没有表,这是它不足的地方。其编撰方法,《南史》是按南朝宋、齐、梁、陈的系统,《北史》按北朝魏、齐、周、隋的系统,依朝代先后,顺序编排的。如《南史》有本纪十卷,即为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北史》有本纪十二卷,即为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其中东、西魏均放在北魏之末。魏收的《魏书》没有为西魏立纪,李延寿根据魏澹的《魏书》,补了西魏三个帝纪。

列传的编排,大致也是按朝代的先后顺序,先是宗室诸王,以后便是将相名臣等,一朝一个段落。但是类传就不同,而是将几个朝代的同一类人物,按时间先后,编在一个传内。如《后妃传》、《孝义传》等就是如此。但是《南、北史》有的类传,并不是八书都具备,这样编写起来就费斟酌了。如《南史》有《恩幸传》,而南朝四书中,只有《宋》、《齐》二书有其目,《梁》、《陈》二书都没这个传。于是李延寿就只好从其他材料中,补充了梁、陈二代的这一类人物的传记。《南史》有《文学传》,而南朝四史中,《宋书》却没有这个传,《南史》就只抄录《齐》、《梁》、《陈》三书的《文学传》而成,但却未补刘宋时期的文学家入这个传,仅作了联缀工作而已。又如《梁书》有《止足传》,载顾宪之、陶季直、萧眎素等三人。《南史》没有这个传目,于是李延寿就将三人移到别处,把顾宪之附入《宋书》卷八十一,其祖《顾觊之传》中,陶季直则入本书的《孝义传》,萧际素则附于《宋书》卷七十八,其祖《萧思话传》中。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南、北史》并不是简单地抄录八书,而是下了一番选择工夫的。

南北朝八书,合计有五百六十六卷之多,李延寿把它删削成一百八十卷的《南、北史》,从卷数看,仅存原书的三分之一,其中除志的部分全部未录外,纪传部分仍作了大量的删节。据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说:“《南、北史》就各朝正史,量为删减,《魏书》、《宋书》所删较多,《魏书》不过十分之二三,《宋书》则删十之五六。”为什么对《宋书》要大加删削呢?这是由于《宋书》多载文章,如诏、浩、表、疏之类,大多全文刊载。这些文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空洞无物的表面文字,如晋宋交替之际的加九锡诏、禅位的诏、策、玺书等,文章既长,又没有多少实际内容,李延寿在编史时,除录一、二篇外,其余全都删去,这是很有见识的作法。但在删削文章中,也有不应删而删去的,如范缜的《神灭论》一文,是很重要的一篇哲学论文,《梁书·范缜传》全文刊载。《南史》将范缜附于范云传后,《神灭论》一文也被删去,只用数语记其大意,这是很可惜的。不过在范缜传内,又增加了范缜坚持自己的进步观点,不“卖论取官”和历官行事等《梁书》所没有的材料,这是可取的。

《南、北史》虽然是删节八书而成,但也不是只有删,也还有很多地方增补了史料,这一部分尤为重要。上面讲到的范缜传,便是一个例子。由于李延寿在编写《南、北史》时,虽然主要是根据八书,但在八书以外,还参考了一千多卷的杂史,从杂史中吸取了许多八书所没有的材料,以丰富本书的内容。本纪中补了西魏的三个帝纪,前面已提到了。至于列传,如《南史》补了王琳、张彪等人的专传;在《北史》中,补了梁览、雷绍、毛遐等人的专传。又在类传中,也多有增补人物及史事的。如在茹法亮传中,增补了唐寓之起义的材料,就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八书中,由于作者避讳而有意删去的一些史实,李延寿根据其他材料,又使之恢复了本来的面目。如《南齐书·萧嶷传》,萧子显在为他父亲立传时,褒美备至,而对其丑恶面,则一字不提。如《南史》所载萧嶷后房千余人,经荀丕规谏后,才不得已而稍减,说明他骄奢淫逸之甚。又萧嶷之死,是皇太子萧长懋加害所致,说明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这些事《南齐书》均不载。又如宋齐之间的禅让情况,本来是萧道成逼迫宋顺帝退位,自己取而代之,随后又将其杀死。《南史》记载这个过程很具体,但在《南齐书》中却有意回避了。

从《南、北史》史料来源和编撰方法,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作用和价值。第一,它虽然主要来自八书,但是又不限于八书,而新增加了不少史料,这些均为八书所不载。虽然新增加的文字中,也有一些鬼神符瑞之类的无稽之谈,但其中颇不乏有价值的史料。第二,在编写过程中,李延寿不象八书的作者那样过多的徇私回护,因而能较多地反映一些历史的真实性。第三,由于它主要来自八书,所以它就成为校勘八书的最好工具。特别是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八书散失残缺的很多,《南、北史》正好可以补充八书之缺。如今本《北齐书》,三分之二都已散失,其残缺部分,后人就取《北史》的篇章补足了。由此可见,八书与二史,可以互相依存,并行不悖。那种认为有了二史,则八书可废;或者说有了八书,二史就毫无作用的说法,并无根据。

《南、北史》的缺点,一是作传时往往不分朝代把祖孙父子都摆在一起,成为一种家谱式的史传,不便查阅。其次,没有志和表,对于各朝的典章制度,不能系统地了解,亦为缺陷。再次,本书虽以行文简洁见长,但是有的地方过分注意了简要,因而导致史事不明,也是一失。其它如刘昶、萧宝寅、萧综、萧大圜等人,《南史》、《北史》均有传,显系重复。

有关研究《南、北史》的著作,成果不多。明末清初的李清,作《南北史合注》一百九十一卷,当时认为是一部好书,为《四库全书》所著录。后来发现李清所著《诸史同异录》,把顺治和崇祯相比,因而得罪了清朝统治者,《南北史合注》一书也被从《四库全书》中抽掉了。今其稿尚存,但未及传播。另外,周嘉猷曾作《南北史表》七卷,为研究南北史的工具书,颇有用。中华书局点校本《北史》于1974年出版,1975年又出版了点校本《南史》。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