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尚永亮《守睢阳作》爱国诗词鉴赏
释义

尚永亮《守睢阳作》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 尚永亮

接战春来苦, 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 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 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 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 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 心计欲何施?

张巡

这是一首沉郁悲壮、动人肺腑的诗作,它真实地反映了唐代中前期睢阳保卫战那艰苦卓绝的一幕情景,表现了作者深厚博大、坚贞不移的爱国情怀。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陷洛阳后,即以重兵攻打睢(suī)阳。睢阳(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是江、淮的屏障,也是唐王朝重要的物资运输通道,因而能否守住此城,关系重大。张巡是睢阳保卫战的指挥者,他和许远一起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率领将士浴血奋战,舍生忘死,千方百计地坚守危城。在《谢金吾表》中,他大义凛然地说:“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战。当臣效命之时,是贼灭亡之日。”怀着这坚定的信念,他奇迹般地在城中坚守了将近一年,牵制了大量叛军,为唐王朝反攻赢得了时间。后终因粮尽援绝而城陷,张巡和部将三十六人同时遇难。这首诗,便是他守睢阳时写下的。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诗一开篇即点明与敌兵鏖战的艰苦和日趋危急的形势,造成一种紧张、重压的气氛。据史书记载,至德二年(757)正月,睢阳太守许远告急,张巡当即率部进驻睢阳,与许远婴城拒敌,这时城中守军不足万入,而叛军多达十万,敌我力量悬殊,外援亦已断绝,更加上城中乏粮,士卒伤亡甚众,当此之际,“接战”怎能不苦?“孤城”如何不危?一个“苦”,一个“危”,为一诗之眼,统摄全篇。下面两句分别从攻守双方的情形进一步说明“危”、“苦”的程度:叛军将睢阳城团团围住,就如同月亮周围那一层又一层的晕圈;城中将士布列成古代鱼丽阵那样的严密阵法,不分昼夜,分头把守。“屡厌”四句转写激战场面。“厌”是压的意思,“黄尘”指叛军进攻时奔驰扬起的尘土。诗人意谓:我军将士英勇顽强,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不时可见我军那白色羽毛装饰的战旗在前沿阵地挥动。他们包扎好伤口还执意要出阵,擦干了血迹仍继续在城上哨位坚守。这里,“裹疮”、“饮血”形象地表现了攻战的激烈和伤亡的惨重,而“犹出阵”、“更登陴(pí,城上有射孔的矮墙)”则突出展示了将士们同仇敌忾、誓与危城共存亡的决心和意志。是的,有什么样的将领就有什么样的士兵,从士兵的战斗情形即可看出将领的精神面貌。作为唯阳保卫战的指挥者,张巡屡设奇计,身先士卒,为保存社稷江山,万死不辞。所谓“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便正是他内在心理的真切写照。在他看来,对朝廷忠心耿耿,对士卒诚信无欺,当是不可战胜的;自己决意坚守孤城、抗击顽敌的信念,决不会动摇。然而,他也深知,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要阻挡住十倍于己的叛军的轮番进攻,长期据守此一孤城,是十分困难的,即使自己怀有破敌的谋略,也无法施展。“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便反映了他这种因孤立无援而产生的沉重心情。诗以此作结,遥应篇首的“苦”和“危”,益发强化了全诗的沉郁悲壮感。

这首诗无一丝一毫矫揉造作、雕镂刻画的痕迹,全用叙述和白描,真实地再现了睢阳保卫战的状况,表达了作者忠信坚贞的思想感情,令人读来,掩卷三思,感慨遥深。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6 2: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