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季羡林:谈读书: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释义

季羡林:谈读书: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谈读书: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先生一生都在读书、研究学问,并且取得了许多成就。他涉猎的书籍繁多且杂,经、史、子、集各类书籍都曾读过,就连《施公案》一类的小说也曾读得痴醉入迷。关于读书,季老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先生曾经在书上写道:“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在他看来,书籍是贮存人类世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人只有多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

古往今来,把读书当作好事的事例不胜枚举。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自幼丧父,家中很穷,但他对知识极其渴望,曾说:“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他长大后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白天、深夜都手不释卷。五年之中,晚上睡觉从没脱过衣服,有时夜里读书感到昏昏欲睡,就把冷水浇在脸上让自己清醒。范仲淹白天苦读常常忘记吃饭,直到黄昏日头偏西才想起要吃东西。就这样,他博览群书,学养极高,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第一篇就解释了为什么说读书是一件好事。季老认为,人类从远古脱离了兽性成为人,智慧便开始积累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智慧的基石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变化的速度十分惊人。智慧如同沙砾的积累,可成为石堆,成为山丘,成为高峰……但是,智慧积累的前提是保存,而保存智慧最主要的手段便是书籍。后人只有通过读书,才能继承、积累和延续前人的智慧。

中国历代虽有“读书无用论”的论调,也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但多是讽刺某些读书人的无能。但对于人类智慧的积累和继承来说,读书是天下第一的好事和益事,是获取智慧的捷径。只有多读书,才可将书籍中的智慧化为己用,为自己指点迷津,以少走弯路。

我们要从书籍中学习、钻研、立志,拥有和运用智慧,而后厚积薄发,成为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

开卷有益,博览群书

季羡林先生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靠的是能读书写作,将自我独特的思想展现出来。而这种本领如果没有博览群书的积累,恐怕也只能是“废字废章”,毫无用处。

季羡林先生上私塾的时候家里很穷,连买《百家诗》《千字文》的钱都没有。后来他被叔叔带到了济南上学,对于老师讲的教条课程并不感兴趣,却唯独钟情于“闲书”,也就是那些被认作无用的旧小说和文人杂记。但是,季羡林先生的叔叔是一个封建古板的人,非常反对他看这些“闲书”,而是让他精读《四书》,认为这对日后的前途和发展很有好处。

虽然有严令禁止,季羡林先生还是很少理会书桌上的《四书》,而是对《施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闲书”饶有兴趣,经常看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那个时候,他总是在叔叔进来检查之时,拿起《四书》之一,装模作样地念着“子曰”“诗云”,叔叔一离开,便再次拿起其他的书,深陷其中……

正是那时对“闲书”的执着,使得季老有机会博览群书,读书的速度和数量与日俱增,不仅增长了见识,也对世情百态有了深刻的了解,令日后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若那时他只读了四书五经,没有各种杂书闲书的阅读积累,或许季老也不会有如今这么好的文笔。

此外,纵观季羡林先生60多年的学术历程,他的学术发轫不是在清华大学,而是在德国格丁根大学的十年——那是至关重要的十年。

季羡林先生当时是一名穷苦的留学生,在德国格丁根的十年,他拥有的东西只有时间和书籍。格丁根大学的校园环境十分幽静清雅,他找到了难得的读书机会。在那段时间里,他阅读了大量有关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的书籍,对于当时世界上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为他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读书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若想成为一名国学大师,读书光有“专”是不够的,还需要“博”和“广”,在广博阅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研究,才有可能做到“精”而“深”。这是季老的切身体会,也是他一生读书的经验之谈。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0/7 0: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