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唐初名臣长孙无忌
释义

唐初名臣长孙无忌

唐初名臣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 ~公元659年),字辅机。唐代河南洛阳人。父亲长孙晟为隋朝右骁卫将军。隋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太原留守李渊也乘机起兵,西渡黄河。长孙无忌加入了他的队伍,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此后便跟随秦王李世民东征西讨,以功授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成为李世民的重要谋士。

武德九年 (公元626年) 李世民登基。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封齐国公。贞观元年 (公元627年)迁右仆射。由于长孙无忌再三推辞,改任开府仪同三司,册封为司徒。十七年 (公元643年) 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实际就是宰相。后力辞太师一职,太宗不得已,只好同意,但仍为司徒摄侍中,遥领扬州都督。复任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省事。太宗临终前,特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为辅政大臣。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迁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门下、尚书二省事。长孙无忌又辞去尚书省事,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由于高宗懦弱,政权逐渐被皇后武则天控制。长孙无忌在这场宫廷斗争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终于在高宗显庆四年 (公元659年) 被许敬宗捏造情节,以谋反罪被流放黔州 (今四川彭水县)。不久,高宗又派大理正袁公瑜到黔州逼长孙无忌自缢,其子弟多被贬死。直到上元元年 (公元674年),这位遭受冤屈的贞观名臣才得以平反。

长孙无忌在太宗朝作了多年的宰相,又是高宗的辅政重臣。这些荣耀和地位并非由于他是皇帝的亲属,而是凭借他的聪明才干和对太宗皇帝的一片忠诚取得的。在唐王朝定鼎初期,诸皇子为夺取皇位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因为秦王李世民在国家的统一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功臣宿将,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这便成为其它皇子们的首要攻击目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联合起来,夜以继日地对李世民进行诋毁和攻讦,使高祖李渊也难辨是非。李世民集团受到严重威胁,府中属僚人人危骇。在这紧急时刻,东都考功郎中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若不果断行事,必定遭到杀身大祸,遂一同去见李世民,请求秦王仿效周公杀管蔡的故事,除掉建成和元吉。但李世民却犹豫不决,认为骨肉相残,古今大恶,不忍心做这种不仁不义的事。尉迟敬德在旁劝说道: “祸事已经临头,大王还不自忧。即使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应当为国家社稷考虑。如果你不听我的劝说,我也只有束手待戮了。”长孙无忌亦劝说道:“如果大王还不决定,我也要离你而去,不能再侍奉大王了。”在众人的竭诚劝说下,李世民终于采纳了这一建议,遂命长孙无忌与房玄龄等进行了周密的安排。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带领兵士埋伏在玄武门。建成和元吉对此全然不知。当两人毫无防备地来到时,突然伏兵四起,将二人射杀在玄武门。这场短暂的宫廷政变,使李世民最终取得了皇太子位。长孙无忌在这次事变中积极筹划,周密部署,功劳在众人之上,被授左庶子。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废,重立太子的问题又使太宗举棋不定,不知如何是好。一天,散朝之后,太宗留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等人商议立皇太子的事。太宗说: “我三子一弟,不知道该立谁为好,我实在是烦得很。” 长孙无忌问道: “陛下想立谁呢?”太宗说: “我想立晋王。” 长孙无忌立刻说: “谨奉诏,现在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斩!”这就坚定了太宗的决心。太宗还不放心,问道: “你们和我的看法一致,其它人有没有意见呢?” 长孙无忌说: “晋王李治以仁孝久闻于天下,一定没有异议。”第二天唐太宗询问群臣时,果然举朝赞同,没有一人反对。李治为长孙皇后所生,是长孙无忌的外甥。生性宽厚仁孝,符合当时立皇太子的标准。长孙无忌帮助李世民下决心确定了皇太子,使其他皇子不敢再窥视皇位。后来当李世民又改变主意想立吴王时,长孙无忌又据理力争,使唐太宗打消了这个念头,消除了立储问题上产生宫廷斗争的隐患。

长孙无忌身为外戚,又有拥立之功,地位显赫,但是他从不以权谋私,专横跋扈。为了避免遭到外戚干政的讥议,他多次推辞高官厚爵。贞观元年,升他为右仆射,由于他一再推辞,唐太宗才免去了他的这一职位。贞观七年,唐太宗册封他为司空,知门下尚书省事。他还是坚辞不受,并通过吏部尚书高士廉之口告诉太宗说,他如果以外戚的身份位列三公,恐怕会招致天下人议论。唐太宗却说自己的用人原则是以才能为标准,如果无才,即使是至亲也不用,如果有才,即使有仇也不舍弃。如果是皇后的兄长需要优宠的话,只要给他子女玉帛就可以,根本用不着给他高官厚禄。而长孙无忌才兼文武,所以一定要用他为相。但他还是推让,唐太宗对他说: “朕是在你的帮助下才得有天下,以你的功绩才望,应当做这样的位置,你不要谦让了。”并作《威风赋》赐给他,表达了对他辅佐自己平定天下的感激之情。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准备让长孙无忌等14位功臣的子孙世袭刺史。长孙无忌等考虑到这样做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于是上疏说明了自己的意见,自己身为外戚,获此殊荣已感到职非其材,不敢再受厚遇; 世袭刺史会给地方管理带来混乱,不利于国家统治秩序的稳定,日久弊生,那时就不好再更改了。

长孙无忌对唐代法制建设有过重要贡献。唐太宗时,曾命他与房玄龄等在《隋律》基础上制定《唐律》。新《唐律》制定颁行以后,在执行过程中,人们往往因理解不同而对案件的处理各异。为了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唐高宗于永徽三年 (公元652年)命他组织人员,对《唐律》作出解说,编成《唐律疏议》30卷。书中设名例、卫禁、职例、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和断狱12篇。共收律文502条。律文下皆有疏文。疏文经朝廷批准,同样具有法律作用。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古代法典。

长孙无忌生性谦和,为国家克勤克俭,鞠躬尽力,对自己的身份地位又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所以能力辞高官,以避嫌疑。因此受到太宗的厚爱。贞观十七年,表彰开国功臣,将24位大臣的画像画在凌烟阁上,长孙无忌名列24位大臣之首。由于高宗的软弱,长孙无忌在废王皇后立武昭仪的斗争中没有采取强硬措施,终于遭到了武则天的陷害。但是他身为外戚,却能激流勇退,不为自己谋取私利的作风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7: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