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呻吟语录- 诚信名言
- 交友名言
- 节俭名言
- 诫子名言
- 尊师名言
- 重教名言
- 劝学名言
- 学问名言
- 励志名言
- 品德节操
- ·以患难时心居安乐,以贫贱时心居富贵,以屈局时心居广大,则无往而不泰然。以渊谷视康庄,
- ·圣贤用刚只够济那一件事便了,用明只够得那件情便了,分外不剩分毫。所以做事无痕迹,甚
- ·无功而食,雀鼠是已。肆害而食,虎狼是已。士大夫可图诸座右。
- ·理会得“简”之一字,自家身心、天地万物、天下万事尽之矣。一粒金丹不载多药,一分银魂
- ·越是聪明人越教诲不得。
- ·圣王同民心而出治道,此成务者之要言也。夫民心之难同久矣。欲多而见鄙,圣王识度岂能同
- ·凡人初动一念是如此,及做出来却不是如此,事去回顾又觉不是如此,只是识见不定。圣贤才
- ·余燕服长公服少许,余恶之,令差短焉。或曰:“何害?”余曰:“为下者出其分寸长,以形在上
- ·无可知处,尽有可知之人,而忽之谓之瞽。可知处,尽有不可知之人,而忽之亦谓之瞽。
- ·处天下事,前面常长出一分,此之谓豫;后面常余出一分,此之谓裕。如此则事无不济而心有
- ·世人糊涂,只是抵死没自家不是,却不自想我是尧舜乎?果是尧舜,真是没一毫不是。我若是汤
- ·操进退用舍之权者要知大体,若专以小知观人,则卓荦奇伟之士都在所遗。何者?敦大节者不
- ·山峙川流、鸟啼花落、风清月白,自是各适其天,各得其分。我亦然,彼此无干涉也。才生系
- ·圣学下手处是无不敬,住脚处是恭而安。
- ·先王之礼文用以饰情,后世之礼文用以饰伪。饰情则三千三百虽至繁也,不害其为率真;饰伪
-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 ·变民风易,变士风难;变士风易,变仕风难。仕风变,天下治矣。
- ·挞人者梃也,而受挞者不怨梃;杀人者刃也,而受杀者不怨刃。
- ·凡病人,面红如赭,发润如油者不治,盖萃一身之元气血脉尽于面目之上也。呜呼!人君富,四
- ·圣人处世,只于人情上做工夫,其于人情,又只于未言之先、不言之表上做工夫。
- ·人有畏更衣之寒而忍一岁之冻,惧一针之痛而甘必死之疡者。一劳永逸,可与有识者道。
- ·第一要爱百姓,朝廷以赤子相付托,而士民以父母相称谓,试看父母之于赤子是甚情怀,便知长
- ·君子知其可知,不知其不可知。不知其可知则愚,知其不可知则凿。
- ·为恶惟恐人知,为善惟恐人不知,这是一副甚心肠?安得长进?
- ·阴阳合时只管合,合极则离;离时只管离,离极则合。不极则不离不合,极则必离必合。
- ·尽聪明底是尽昏愚,尽木讷底是尽智慧。
- ·自井田废而窃劫始多矣。饱暖无资,饥寒难耐,等死耳。与其瘠僵于沟壑无人称廉,不若苟活
- ·人情之所易忽,莫如渐;天下之大可畏,莫如渐。渐之始也,虽君子不以为意。有谓其当防者,
- ·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人之理。
- ·居生杀予夺之柄,而中奸细之术以陷正人君子,是受雇之刺客也。伤我天道,殃我子孙,而为他
- ·养定者,上交则恭而不迫,下交则泰而不忽,处亲则爱而不狎,处疏则真而不厌。
- ·民鲜耻可以观上之德,民鲜畏可以观上之威,更不须求之民。
- ·极必反,自然之势也。故绳过绞则反转,掷过急则反射。无知之物尚尔,势使然也。
- ·人心是个猖狂自在之物,陨身败家之贼,如何纵容得他?
-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又曰:“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君子观于《诗》而知为
- ·圆融者无诡随之态,精细者无苛察之心,方正者无乖拂之失,沉默者无阴险之术,诚笃者无椎鲁
- ·婴珠佩玉,服锦曳罗,而饿死于室中,不如丐人持一升之粟。是以明王贵用物,而诛尚无用者。
- ·为小人所荐者辱也,为君子所弃者耻也。
- ·君子之出言也,如啬夫之用财;其见义也,如贪夫之趋利。
- ·凡人光明博大,浑厚含蓄,是天地之气;温煦和平,是阳春之气;宽纵任物,是长夏之气;严凝
- ·人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遗忘。
- ·为政先以扶持世教为主,在上者一举措间而世教之隆污、风俗之美恶系焉。若不管大体如何
- ·士君子常自点检,昼思夜想,不得一时闲,却思想个甚事?果为天下国家乎?抑为身家妻子乎?飞
- ·正学不明,聪明才辨之士各枝叶其一隅之见以成一家之说,而道始千歧百径矣。岂无各得?终
-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 ·二女试舜,所谓书不可尽信也。且莫说玄德升闻,四岳共荐,以圣人遇圣人,一见而人品可定,
- ·水银岂可荡漾,沐猴更莫教调。
- ·天道以无常为常,以无为为为。圣人以无心为心,以无事为事。
- ·君子立身行己,自有法度,此有道之言也。但法度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以来只
- ·力有所不能,圣人不以无可奈何者责人;心有所当尽,圣人不以无可奈何者自诿。
- ·古之圣王不尽人之情,故下之忠爱尝有余。后世不然,平日君臣相与仅足以存体面而无可感之
- ·处众人中,孤另另的别作一色人,亦吾道之所不取也。子曰:“群而不党。”群占了八九分,不
- ·明道在朱、陆之间。
- ·余参政东藩日,与年友张督粮临碧在座,余以朱判封,笔浓字大,临碧曰:“可惜!可惜!”余擎
- ·要知道雷霆霜雪都是太和。
- ·天下万事万物皆要求个实用,实用者与吾身心关损益者也。凡一切不急之物,供耳目之玩好,
- ·观操存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 ·心相信,则迹者土苴也,何烦语言?相疑,则迹者媒蘖也,益生猜贰。故有誓心不足自明,避嫌反
- ·巢父、许由,世间要此等人作甚?荷蒉、晨门、长沮、桀溺知世道已不可为,自有无道则隐一
- ·工夫全在冷清时,力量全在浓艳时。
- ·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急促者尽气也,从容者初气也。事从容则有余味,人
- ·君子之教人也,能妙夫因材之术,不能变其各具之质。譬之地然,发育万物者,其性也。草得之
- ·滥准、株连、差拘、监禁、保押、淹久、解审、照提,此八者,狱情之大忌也,仁人之所隐也
- ·天之生人,虽下愚亦有一窍之明。听其自为用而极致之,亦有可观,而不可谓之才。所谓才者,
- ·才有一分自满之心,面上便带自满之色,口中便出自满之声,此有道之所耻也。见得大时,世间
- ·万物之情各求自遂者也,惟圣人之心则欲遂万物而忘自遂。
- ·善者不必福,恶者不必祸,君子稔知之也,宁祸而不肯为恶。忠直者穷,谀佞者通,君子稔知之
- ·亲母之爱子也,无心于用爱,亦不知其为用爱。若渴饮饥食然,何尝勉强?子之得爱于亲母也,
- ·轻重只在毫厘,长短只争分寸。明者以少为多,昏者惜零弃整。
- ·天下事皆不可溺,惟是好德欲仁不嫌于溺。
- ·公卿争议于朝,曰天子有命,则屏然不敢屈直矣。师儒相辩于学,曰孔子有言,则寂然不敢异同
- ·一、中、平、常、白、淡、无,谓之七,无对。一不对万,万者一之分也。太过不及对,中者太
- ·事必要其所终,虑必防其所至,若见眼前快意便了,此最无识。故事有当怒而君子不怒,当喜而
- ·乾与姤,坤与复,对头相接不间一发,乾坤尽头处即复起头处,如呼吸之相连,无有断续,一断便
- ·古之人勤励,今之人惰慢。勤励故精明而德日修,惰慢故昏蔽而欲日肆,是以圣人贵“忧勤惕
- ·未试于火皆纯金也,未试于事皆完人也。惟圣人无往而不可。下圣人一等,皆有所不足,皆可
- ·四脚平稳,不须又加榰垫。
- ·“中”是千古道脉宗,“敬”是圣学一字诀。
- ·子妇,事人者也,未为父兄以前,莫令奴婢奉事,长其骄惰之性。当日使勤劳,常令卑屈,此终身
- ·利刃斫木绵,迅炮击风帜,必无害矣。
2074条 上一页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