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部·考据学
以实证为特点的学术研究。考据的基本精神是实证,即实事求是,言之有据。考据作为一种治学方法,古已有之,如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皇家藏书时所作的校雠、分类、著录等工作,其采用的方法就属于考据性质; 但是,考据而成为学,却始于明末清初,当时一批学者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痛感宋明理学的空疏,转而提倡言之有据、务为有用的 “实学”,反映到学术研究上,就是考据学的形成。考据学所考的对象,开始是经部,然后扩展到史部、子部、集部,几乎所有的古籍,都被列入了考据学家研究的对象。考据学的具体内容包括古籍的整理、古书的辑佚、古书的辨伪、古书文字的校证、名物制度的考释等,这些被现代某些学者视为钻牛角尖的“雕虫小技”,在乾嘉时代,却吸引了许多第一流的脑袋,而且终生乐此不疲。于是,考据学就被人称为“乾嘉之学”,而所谓“乾嘉学派” 也就是考据学派。乾嘉考据学的成就是空前绝后的,一大批过去深奥难懂或似懂非懂的古籍,经过乾嘉学者的疏证,变得明白起来; 许多在传抄、刻印中出现的文字脱衍错讹现象,经过他们的校勘,一一得到纠正;古代文字在音韵和训诂方面的秘密,经过他们的考释,也昭然若揭。考据学所考的对象是故纸堆,而所谓考据,就是只讨论具体问题,不发表思想,据说这是清代学者为逃避文字狱而寻找到的安全港。有趣的是,近代政坛的风云人物章太炎,也擅长考据; 现代文坛的领袖人物胡适,对考据学更是一往情深,甚至称其为科学的方法,他对 《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所作的考证,据他自己说,就是教给年轻人做学问的方法。事实上,现代被学界奉为大师或泰斗的学者如王国维、陈垣、陈寅恪、顾颉刚等,无一不是考据大师。其实,无论古今,考据学都是第一流的学问;在文史研究领域,要成为第一流的学者,考据功夫是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