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古诗《厉鹗·秋宿葛岭涵青精舍》原文赏析
释义

古诗《厉鹗·秋宿葛岭涵青精舍》原文赏析

古诗《厉鹗·秋宿葛岭涵青精舍》原文赏析

书灯佛火影清凉,夜半层楼看海光。蕉飐暗廓虫吊月,无人知是半闲堂。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的七绝。诗题中的“葛岭涵青精舍”,坐落在杭州西湖北,栖霞岭东。葛岭,相传是晋葛洪炼丹之所。涵青精舍,佛寺名,精舍即佛堂,原址是南宋末年权相贾似道的“半闲堂”,史载其权倾朝野,一应国事悉决于此。康熙五十三年(1714) 的一个秋夜,作者夜宿读书于葛岭涵青精舍,面对佛寺今日冷落凄清,回想当年半闲堂奢靡豪华,写成此诗以抒发今昔盛衰之感。

诗起句写佛寺夜读。“书灯佛火”,灯、火同实而异名,为避重复而互用。灯照孤影,人伴残灯,时间又是秋夜,自然难免清冷凄凉之感。“清凉”照应诗题中 “秋”字,既是外部自然景观和气候之写实,亦是夜读者内心情感世界的流露。诗一开始就造出一个情境交融的境界,为下面写佛寺冷落荒凉“蓄势”。接下一句写层楼观海。“夜半”是观海的时间,也是对上句佛寺夜读的补充,说明诗人读书之苦至半夜而不眠。史载厉鹗“少孤家贫”,“读书搜奇爱博”,于此看来是可信的。夜深了,人静了,书亦读倦了。可是诗人毫无睡意,于是起而登楼看月下的大海。这一句的“层楼”,字面上没有登楼的意思,但既然是层楼,就表明楼有多层,要看海,就得登上最高层方才视野开阔。另外,层楼还引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联想。“看海光”,紧接下句“月”字,是指看月光下的大海。但这里的大海不是实指,杭州虽然靠海,但又并非能见,故此处是指钱塘江(古代内地人称江为海,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诗句可证)。八月,正是钱塘江口潮水上涨的时候,钱塘江潮历来被描绘成十分壮观的景象。“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杨万里《浙江观潮》);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潘阆《酒泉子》)。诗人笔下月夜的钱塘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这里,诗人没有具体地去描绘它,但读者可以凭自己的知识去想见。这是一首咏史诗,它只意在写佛寺的冷落来抒发感慨,故只点到为止。此句的目的在于通过夜半观海进一步写出佛寺的荒凉和自己的孤寂,所以此句的意象与佛寺夜读似断实连。诗的第三句切入诗题,正面描写佛寺凄凉境界——“蕉飐暗廓虫吊月”。“蕉飐(zhan)”,芭蕉在夜风中摇动。从来诗词中的凄凉景总离不开风吹芭蕉和雨打梧桐,南国佛寺多植芭蕉,韩愈《山石》诗有“芭蕉叶大栀子肥”,写寺庙景色。芭蕉叶大而密,月光本不易穿透,加之植于房檐廓际,故曰“暗廓”;“虫吊月”,秋虫在月下鸣叫,犹如是在吊丧哀哭。这一句有声、有色、有形,采用拟人法把诗人对佛寺的心感作了极为形象的表现。

以上三句都是围绕诗题在写佛寺的凄凉冷寂,从佛堂一层楼一暗廓,空间层面作了三次转换,一句深似一句,一层深似一层,扣住佛寺特有的景物进行渲染。一直等到把佛寺的败落写尽写足之后,最后诗人方以其对两宋典实之精熟,从容不迫地点明作意——“无人知是半闲堂”。这样一个寂寥荒凉之所,谁又知道它就是当年贾似道决定一应国事奢靡豪华的半闲堂呢?这一句议论画龙点睛,以少胜多,虽不言此地昔日光景,但一个“半闲堂”典实,足抵一篇《宋史》本传,稍有历史知识的读者完全可以对此进行补充。从而获得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愉悦作用。

这一首所反映的主题,与唐人刘禹锡《金陵五题》中的《乌衣巷》完全相同:“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诗寓议于叙,于平淡的叙述中见意蕴。此诗叙议结合,以叙铺陈,以议结穴,放得开,收得拢,非大手笔不能至此。两诗写法虽小有差异,而深度却是一致的。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王勃《滕王阁序》)古往今来,繁华不能长享,富贵亦不能久恃。清末诗人张维屏评此诗说:“余爱诵樊榭(厉鹗字太鸿,号樊榭)葛岭绝句云:‘蕉飐暗廓虫吊月,无人知是半闲堂。’古今来豪华喧闹之场,转眼间便是寂寞荒凉之境,半闲堂特千百中之一耳。”(《清诗人徽略·松庐诗话》)这,就是此诗主旨的最好发明。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6:36:17